文档详情

分子结构与性质57379.doc

发布:2017-08-29约2.1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结构(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体系、地位和作用 本节在第一节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和特征,键参数(键能、键长和键角)等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构型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并初步介绍了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概念,在本章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时属主题2中的第4个内容标准: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本课时是第1课时,先通过直接给出三、四、五原子的分子的立体结构,让学生对分子结构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问题情境的创设也非常自然:为什么这些分子有如此的立体结构?激发学生去寻找规律,让学生认识到理论模型的引入,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和预测科学事实。学生在成功建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的学习思路之后,对杂化轨道理论的学习会更加得心应手。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逐步建立起微观物质研究的科学思路,通过理论模型和科学事实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思维方法。 2.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时的目标简单说来就是让学生从常见分子的立体结构出发,结合教科书提供的理论,自己去寻找判断分子结构的规律,并运用此规律解决微观结构问题,微观结构的研究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充分调动空间想象能力。在进行本课时教学时,要明确中学引入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及判断分子的立体结构,而不是理论的系统介绍和研究。这种思想,对后面的杂化轨道理论以及其他理论的学习,同样使用。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理论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因此理论的灵活运用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在教法上更注重引导和激发。利用各种分子的立体结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寻找突破点,结合教科书“思考与交流”对所探究出的理论进行验证,体会在化学学习中自我建构并运用于实际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计划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自我学习后成功的快乐。通过引导学生列表比较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的立体结构,寻找结构之间的规律性,借助教科书的指导,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来解释和预测分子构型。 运用多媒体展示的图像生动、直观地表现分子的空间结构,帮助学生建构不同分子的不同结构,给学生一个微观立体分子的世界。 最后,为下一课时做个过渡,以甲烷的四条键完全等同为研究对象,得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分子的空间结构,布置学生去探究原因,因此引入了第二种理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2.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团结协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熟悉掌握各知识点的共性和差异性。 3.使学生感受到: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及探究意识,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 首先是结合教科书所列举的形形色色的分子结构,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更多分子的结构,使学生对分子结构的多样性有一个直观认识,创设出本课时的问题情境:为什么分子的结构千差万别,如何解释已知的分子结构,如何判断未知分子的结构?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已知的、常见的分子进行分析,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凝聚力,在这里教师可适当的引导分析的角度:成键情况、分子结构等,让学生从讨论中能够初步的总结出一些一般规律,这时候教师的归纳总结作用要特别注意,既要肯定学生所得出的结论,又要通过一课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的使用。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结合课本介绍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调整自己所得出的规律,使规律更为简洁、明了。在这些活动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打出模型的基本要点,并及时的进行运用,比如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思考与交流,对总结出的规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未知结构的分子,来预测其结构。这是本课时的主要活动。 最后,列举一些用此理论不能解释的科学事实,激发出矛盾情境,引导学生去寻找新的理论,并从中体会出某一理论不是全能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可能得出的结论也有差别,但最终理论得服从于科学事实。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结构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1.中心原子上的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 n=2 直线形 CO2 n=3 平面三角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