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广东省汕头市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说课稿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以“科学技术的成就(二)”为主题,结合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回顾历史,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八年级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科技发展史知识基础,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的科技成果。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科技发展充满好奇,学习兴趣较高。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仍需加强。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视觉学习,通过图表和图像理解信息;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文本学习,喜欢通过阅读和文字分析来获取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细节时,学生可能会遇到概念理解困难,如电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等。此外,学生可能难以将新技术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这一联系。在课堂互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因害羞而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包容和支持的学习环境。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同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技成果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看法。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科学家、企业家或工人,体验科技革命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发明和影响,增强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电、内燃机等科技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科技发展的迅猛。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和主要科技成果,如电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等。
2.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强调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结合历史人物,如托马斯·爱迪生、卡尔·本茨等,讲解他们在科技革命中的贡献。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成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共同探讨解决。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科学家、企业家或工人,体验科技革命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教师提问:针对角色扮演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其他科技成果。
七、教学双边互动(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课后作业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共同探讨解决。
教学时间总计: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蒸汽时代》:介绍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以及其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电气时代》:探讨电力的发明和普及,以及电气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汽车世纪》:分析内燃机的发明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计算机革命》:介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信息时代的影响。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调查当地或家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发展情况,了解当地的传统手工业如何受到机器生产的影响。
-鼓励学生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一些新兴行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分析这些行业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人物,如托马斯·爱迪生、尼古拉·特斯拉等,研究他们的发明和创新精神。
-通过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差异和共同点。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一个小型科技展览,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科技成果,并撰写相关介绍文字。
3.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科技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