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第14课《诗词三首》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14课《诗词三首》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10日第3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理解和分析诗词意象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通过诗词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人文情怀。
4.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技巧,促进写作素养的提升。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诗词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难点:
1.深入理解古代诗词的内涵,尤其是生僻字词和典故。
2.将诗词中的情感与个人体验相结合,进行个性化解读。
解决办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诗词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情感。
2.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找生僻字词和典故的出处,课上集中讲解。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互动提升理解深度。
4.设计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以此检验学习成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电子书包。
2.课程平台:统编版语文教学资源库、学校内部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古典诗词鉴赏相关网站、诗词数据库、在线阅读平台。
4.教学手段:PPT课件、诗词朗诵音频、视频资料、黑板板书。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播放古典诗词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诗词类型和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本节课所选的三首诗词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形式等基本知识。
-举例说明:以《登高》为例,讲解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境。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探讨如何通过意象表现情感。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仿写一首诗词,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和指导,强调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诗词鉴赏方法,强调关注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阅读、多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三首诗词的全文,并撰写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诗词,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以下为详细的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播放古典诗词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诗词类型和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本节课所选的三首诗词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形式等基本知识。
-《登高》: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江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以江雪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孤独凄凉的情感。
-《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举例说明:以《登高》为例,讲解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境。
-意象: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
-情感:忧虑、孤独、思念。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探讨如何通过意象表现情感。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仿写一首诗词,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和指导,强调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诗词鉴赏方法,强调关注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阅读、多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三首诗词的全文,并撰写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诗词,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注:以上时间为大致估计,实际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