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欣赏.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讲:周云鹏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
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
(一)现实型
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二)理想型
是一种侧重以直抒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性: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直接表达出来。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
虚幻性: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
(三)象征型
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1、暗示性:重在寄寓某种意蕴,从而体现暗示性。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意的内涵。;2、朦胧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二、文学作品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三个层次:文本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
(二)接受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和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可分为:欣悦、抑郁与虚静三种情况);(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三、文学作品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二)还原与异变
异变: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思想观念的异变。
(三)理解与误解 正误与反误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四、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二)净化
(三)领悟
(四)延留 “余味无穷”
五、文学作品接受的方式:精读与泛读;一、鲁迅生平与创作简述
二、《阿Q正传》的内容解读
(一)《阿Q正传》影像阅读思考题
1、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与实质
2、怎样认识阿Q的当代意义?
(二)阿Q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1、阿Q想象中的“革命”内涵
2、阿Q们革命所建立的“未庄”“新秩序”;(三)阿Q的两性观
(四)说不完的阿Q(对比第(一)个问题)
1、“国民性”(“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反思的一面镜子(20-40年代的接受主流)
2、“落后的农民”典型(50-70年代)
3、中国反封建的思想的一面镜子(80年代)
4、现代社会个体生命“存在”的精神化身(近年来);三、《阿Q正传》的艺术解读
(一)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艺术
1、从作者、读者、叙事者与人物的关系出发,可以发现作家的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2、“看/被看”的结构模式
未庄各种社会身份的人“看”阿Q的形式和内涵异中有同。;(二)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心理和刻画性格
1、心理描写
2、梦境虚构
3、置于各种矛盾冲突中
(三)以喜剧的形式去表现阿Q的悲剧;一、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年)
二、都市的边缘者与边地的牧歌者
(一)表现都市生活的系列
《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如蕤》等
(二)表现以湘西为代表性地域的边地生活系列
《媚金.豹子与那羊》《柏子》《萧萧》等;二、《边城》
(一)创作背景介绍
(二)主要故事梗概
(三)主要思想内容解读
1、翠翠与傩送爱情内涵的本质解读
理解关键:对于“车路”和“马路”的选择
2、作品结局的安排表现了作家怎样的矛盾心态?;(四)《边城》的艺术特色
1、浓郁的地域风情与人性描写的内在统一(写风俗就是写人);
2、融写实、纪梦与象征与一体;一、老舍:中国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二、《骆驼祥子》
(一)主要内容分析
1、创作背景简介
2、主要故事情节介绍
3、祥子、虎妞形象分析
重点:祥子、虎妞性格冲突的焦点;祥子悲剧原因探讨:
(1)社会原因
(2)文化原因
祥子:农民文化的体现者(道德观、生存方式等方面)
虎妞:城市市民文化的精神体现者
思考题:虎妞的悲剧反映了作家怎样的文化心态?;(二)艺术特色:
1、结构:单线谨严,线索分明;
2、人物形象的塑造:
(1)使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合一;
(2)结合人物的具体遭际写景
3、语言:浓郁的“京味”、俗白、新鲜、准确而富有表现力。;一、巴金生平、创作简介
(1904年11月25日出生-2005年10月17日去世)
二零零三年 九十九岁获选《感动中国》人物。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二、巴金的《家》
(一)创作及发表背景(1931年春开始创作,同年4月18日起在《时报》连载)
(二)《家》的主题思想
1、揭露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罪恶,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并展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2、歌颂了“五四”青年不妥协的反抗斗争精神。
;二(三)高觉新、高觉慧形象分析
1、觉新形象:
一方面:懦弱、顺从;敷衍;
另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