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注射模的温度的调节系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注射模的温度调节系统
概念
Q=C[m(T2-T1)+Le]
温度调节系统:就是对模具加热或冷却,将模具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在注射成型中,模具的温度直接影响塑件的充模、定型、质量和啤塑周期(冷却时间占周期的80%左右)
外观和精度要求很高的塑件,对模具的温度要求非常严格,此时必须严格控制模具各部分的温度
注射模温度调节系统的重要性
1、模具温度对不同塑料的影响
对PE、PP、HIPS、ABS等塑料,降低模温可减小应力开裂(模温通常为60度左右
对PC、PPO、PSF、硬PVC等塑料,提高模温有利于减小塑件的内应力(模温通常在80-120度之间),提高流动性(当提高料筒温度时,须把料筒的余料啤完才有效,大概啤15-20次左右)
对结晶性塑料冷却要好一点,结晶性的塑料带走的热量要比非结晶性的塑料要多
2、模具温度对塑件成型质量的影响
模具温度过高,成型的收缩变形大,脱模后塑件变形率大,还容易造成溢料和粘模
模具温度过低,则熔胶流动性差,塑件轮廓不清晰,表面会产生明显的银丝或流纹等缺陷
当模具温度不均匀时,型芯和型腔温差过大,塑件收缩不均匀,导致塑件翘曲变形
3、模具温度对不同尺寸收缩率的影响(见图)
阻碍收缩尺寸L1,模具温度越高,塑件收缩率越大
自由收缩尺寸L2,模具温度越高,塑件收缩率越小
混合收缩尺寸L3,若L1L2时,则同,若L1L2时,则同,若L1=L2时,则模具温度对塑件收缩率几乎无影响
4、模具温度对注塑周期的影响
模具温度控制得好,可以缩短成型周期
提高模温调节能力的途径
适当的冷却管道尺寸,一般为直径5mm~14mm,常用6~8mm
采用热导率高的模具材料(皮铜及铝合金)
胶件壁厚设计要合理
正确的冷却回路位置
加强对胶件厚壁部位的冷却
快冷和缓冷的设计原则
严格控制冷却水出、入口处温差(一般为5度左右,精密则为2度左右)
模具冷却系统的组成
1、水管接头:黄铜或结构纲,连接处为锥管螺纹(水咀),锥度为3.5度
2、水道:易生锈,可磷化或定期除锈,直径5~13mm(3/16″~1/2″)
3、螺塞(无头螺丝):起截流作用,有时用铜或铝作堵塞
4、密封圈:橡胶,防漏
5、密封胶带:用于螺塞和水管接头
6、软胶管:在模具外用于连接水道
7、喷管件:用于喷流式冷却系统
8、隔片:起导流作用
9、导热片:主要是铍铜
10、发热管:感温线
11、模具的冷却介质有水(包括常温水和冻水)、油、铍铜、空气等;模具的加热方式有热水、蒸气、热油、电热棒加热等.
水咀和水道对应表
水咀的型号 对应水道孔的大小 TP1/8″ Φ1/4″和Φ5/16″ TP1/4″ Φ29/64″和Φ29/64″以下 TP3/8″
模具冷却水路的画法(见图)
排位图和剖面图中的画法
运水相交和不相交的画法
入水出水处为锥管螺纹
隔片、堵头、螺塞、密封圈的画法
冷却水路设计要点:
1、冷却与顶出熟轻熟重,
顶针优先:(螺丝柱,大深胶柱,骨位)
运水优先:(精度高,批量大)
设计运水时问客户两个问题(一个批量的多少,精度的高低)
2、尽量保证模具的热平衡,使模具各部位温度均匀
3、冷却水路的串联和并联
通常用串联,此时同一水路直径相等
特殊情况用并联,此时同一水路直径不能相等,或用节流器
4、冷却水孔的位置设计
冷却水到胶位的尽可能相等,距离10~15mm较为合宜,冷却水的中心距约为5D左右
冷却水孔不宜靠近塑胶最后熔接的地方
冷却水管应避免与模具上的其它机构发生干涉,中间保持钢位3mm
对于未定型的产品,运水尽量布置在四周或各腔之间,以便更改
前模镶件运水尽量靠近胶件,后模镶件冷却水尽量走外圈,内模柯大时,加运水
铍铜模,运水在A、B板是可直通
5、冷却水孔的大小设计
根据模具大小确定
模宽在200mm以下 Φ5mm(Φ3/16″) 模宽在200mm以上 Φ6mm(Φ1/4″), Φ8mm(Φ5/16″) 模宽在500mm以上 Φ10mm(Φ3/8″), Φ13mm(Φ1/2″) 根据所用注塑机的锁模力确定
锁模力100Ton Φ5mm~Φ8mm 锁模力300Ton Φ8mm~Φ10mm 锁模力500Ton Φ10mm~Φ12mm 锁模力500Ton以下 Φ12mm~Φ14mm 根据胶件壁厚确定
平均胶厚1.5mm Φ5mm~Φ8mm 平均胶厚2mm Φ8mm~Φ10mm 平均胶厚4mm Φ10mm~Φ12mm 平均胶厚6mm Φ12mm~Φ14mm 6、运水的长度
越长、阻力越大,转弯处更大.弯头不宜超过5个
前后模镶件运水要分开,不能串联
7、水管接头(水咀)的位置
通常设计在注塑机背面
两水喉之间距不宜小于30mm
内模冷却水最好通过模胚进入,中间加密封圈
8、密封圈的设计
两镶件之间运水,加密封圈
对于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