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清华版信息技术小学一年级下册新授课 第9课 探索宇宙奥秘 说课稿.docx
全国清华版信息技术小学一年级下册新授课第9课探索宇宙奥秘说课稿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全国清华版信息技术小学一年级下册新授课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学生将通过探索宇宙奥秘的学习,增强对信息技术在科学探索中的应用的认识,提高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一年级学生对宇宙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星体和天体,但对宇宙的广阔和复杂程度认识有限。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天文知识和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宇宙的奥秘尤其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处于初步形成阶段,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学习效果更佳。学习风格上,他们倾向于通过游戏、故事和互动活动来学习,因此需要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宇宙的浩瀚和复杂性时可能会感到困惑。此外,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宇宙的膨胀、黑洞等概念。在操作信息技术工具时,一年级学生可能对某些软件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宇宙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实验法:利用简单的天文模拟软件或实物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宇宙探索的乐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PPT展示宇宙图片和视频,增强视觉效果。
2.教学软件:运用天文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探索宇宙。
3.互动游戏:设计天文知识问答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宇宙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宇宙的神秘和美丽。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宇宙有多大?宇宙里有哪些星体?”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宇宙的了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2.教学重点: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3.教学内容:
-讲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强调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区别。
-介绍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等。
4.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
5.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地球和太阳系的知识,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内容: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识别太阳系中的行星。
2.练习形式:小组竞赛,每组选出代表进行答题。
3.教学方法:采用竞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内容:关于地球和太阳系的知识,如地球自转、公转等。
2.提问方式:随机提问,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如地球的四季变化与太阳的位置有关。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强化正确答案。
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宇宙奥秘。
3.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实验法。
4.学生互动: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提出一个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宇宙奥秘的方法。
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下节课分享。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宇宙探索的科普书籍:推荐适合小学生的宇宙科普读物,如《我们的宇宙》、《星空下的孩子》等,这些书籍以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插图介绍宇宙知识,适合学生自主阅读。
-天文观测工具:介绍简单的天文观测工具,如望远镜、天文图等,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天文观测,激发他们对天文的兴趣。
-宇宙探索的纪录片:推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