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艺术学概论之第十二章艺术鉴赏.ppt

发布:2025-03-13约3.8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审美直觉的特点直观性直接性我们欣赏艺术品时必须亲身去感受,在感性直观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一种不假思索的把握和领悟,这种把握和领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无需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审美直觉中的特殊现象----通感所谓通感: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01各种感觉互相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02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03通感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是普遍公认的。在艺术鉴赏中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审美感受。04钱钟书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人的审美直觉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儿童往往看不懂达芬奇的画,也感受不到贝多芬交响乐之美,只有当他长大并有一定艺术修养之后,他才会凭自己的直觉去领略。这种一瞬间完成的,不假思索的审美直觉能力是鉴赏主体长时间艺术实践与生活经验的积累的结果。是无意识中渗透着意识,在感性中沉淀着理性,在瞬间性中潜藏着长期艺术实践的经验。艺术鉴赏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一、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艺术生产的全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这三个部分或三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评介艺术作品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0102ABC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接受美学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的诞生地是联邦德国南部的康士坦茨,其代表任务主要是姚斯和伊塞尔,他们的共同主张是:研究文学和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接受美学首先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一部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二是读者的赋予。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在期待视野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应当有一个适度的审美距离,一方面作品应当使读者出乎意料之外,超出他原有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作品又不能过分超前,不能让读者的期待视野处于绝对的陌生状态。其二是指期待视野的不同,使不同读者对于作品的需要与好恶不同。空白所谓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写出的东部分,只是本文向读者所暗示或揭示的东西,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01伊塞尔认为,任何文学本文都具有未定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召唤结构,具有很多空白,当读者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想象置入本文,将作品中的这些空白填充起来时,作品才真正成为读者的作品,作品的艺术世界才真正成为读者的世界,作品中的未定性才得以确定,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02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01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才能什艺术作品活动现实的艺术生命力。021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2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鉴赏主体总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再创造。在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中,鉴赏主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1高尔基10岁时就开始干活谋生,做过装卸工、烤面包工人等,工作之余,勤奋自学,阅读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一位著名作家。2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丰子恺认为,对于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摄影等不同的艺术类别,应当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美学特性而具有不同的鉴赏方法,应当掌握各类艺术鉴赏活动的特殊性。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如果不了解商周时期我国早期奴隶制形成和确立的历史过程,就很难欣赏这个时代青铜器上狰狞可怖的饕餮形象,更无法从中领悟到体现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