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_激励.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二章 激励 教学目的:明确激励的涵义,了解常用的激励理论,深入思考我国企业及其它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 教学要求:阐明激励的涵义,简述并评价主要激励理论,领会激励的内在规律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激励的涵义,激励产生的原因;常见的激励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激励的涵义、激励理论。 第十二章 结构框图 第一节 激励原理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那些有利实现组织目标的自觉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a.激励是手段,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 b.激励是心理过程,因人、因时而异; c.激励应产生自觉行动,不论在什么条件下,它都表现为“我要做”而非“要我做”。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 1970) 美国心理学家 ,生日 1908/1 /4 主要观点: ①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②这五种需要不是并列的而是从低到高排列的; ③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求决定的。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美国匹茨堡心理学研究所的赫茨伯格于50年代后期提出的。 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 (Fredrick Herzberg,1923-2000) 美国行为科学家 生日 1923/18/4 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不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保健因素往往是一些工作的外在因素,大多同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有关,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等等;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激励因素通常是工作内在的,由工作本身所决定的,如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由工作业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等; Herzberg激励-保健理论 满意—不满意观点的对比 三、麦克兰的成就需要论 成就的需要:指渴望完成困难的事情、获得某种高的成功标准、掌握复杂的工作以及超过别人。 依附的需要:指渴望结成紧密的个人关系、回避冲突以及建立亲切的友谊。 权力的需要:指渴望影响或控制他人、为他人负责以及拥有高于他人的职权的权威。 结论: 有着强烈成就感需要的人,是那些倾向于成为企业家的人; 有着强烈依附感需要的人,是成功的“整合者”,他们的工作是协调组织中几个部门的工作。 有着强烈权力需要的人,经常有较多的机会晋升到组织的高级管理层。 麦格雷戈认为,Y理论比X理论更实际有效,他建议让员工参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这都会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没有证据证实哪一种假设更为有效。 M(Motivation)表示激发力量;V(Value)表示效价;E(Expectation)表示期望值。 效价,是指一个人对某一成果的偏好程度,是个人对某一预期成果或目标的重视程度和评价高低的主观估计,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 期望值,是指指通过特定的活动导致预期成果的概率,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概率的估计。 简化的期望理论模型 公平理论 付出指一个人对组织所作的贡献,它包括努力、时间、才能、额外的投入和良好的品格等。 所得指在工作中所得到的,包括工资、福利、满意度、安全感、工作分配、奖励或惩罚等。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1、正强化 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阻止目标的实现。有的正强化是连续的、固定的;有的是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 2、负强化 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 强化理论强调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通过适当运用及时的惩罚手段,集中改变或修正员工的工作行为。 不足:忽视了诸如目标、期望、需要等个体要素,而仅仅注重当人们采取某种行动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思考题 1、什么是激励?激励的本质及心理机制是什么? 2、请评价和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公平理论给管理实践带来哪些启示?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公平? 4、谈谈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主要激励问题及如何解决。 * * 激励 激励原理 激励的需要理论 激励的过程理论 未满足 的需要 动机 紧张 行为 需要 满足 新的需要 引发 产生 人的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 二、激励与行为 激励力?某一行动的效价×期望值 三、激励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 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 人的行为可看成是人自身特点及其所处环境的函数 四、需要的管理学意义 从领导方式看,需要是领导者指挥下属和鼓励下属的行为基础 组织目标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