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一章 湿温_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6-11-26约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湿 温 ?一、 概述 ? 1.概念:湿温是好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的,感受湿热病邪引起,发病初起多见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症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属新感温病。 2.临床特点: (1)??? 本病好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 (2)??? 起病较缓,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表现。 (3)??? 传变慢,绵缠反复,病程较长。 (4)??? 病机演变虽具有卫气营血的不同变化,但常以脾胃为主要病变中心而稽留于气分。 (5)??? 临床有湿与热两方面的表现。 (6)??? 可有从阳化燥伤阴或从阴化湿伤阳两种不同转归。 湿温主要病机演变示意图: 湿盛阳微 从湿寒化 湿浊蒙上,泌别失职 邪遏卫气 邪气入里 湿重于热:湿困中焦 → 蒙上流下 湿热病邪 终归脾胃 邪在中焦 湿阻肠道,传导失司 邪阻募原 湿热并重:湿热困阻中焦→ 湿热蕴毒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热重于湿:阳明热盛兼太阴脾湿 从热燥化:伤络便血→气随血脱→脾胃虚寒,阴血亏虚 向愈 余湿为净,脾虚不运,胃气不醒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参考季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长夏为甚。 (2)典型临床表现:本病起病较缓,初起虽见恶寒发热,但热势不扬,并且有头身重痛,胸闷脘痞,舌苔垢腻,脉濡缓等症。 (3)中期以湿热留恋气分为主,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故病程较长。 (4)病程中易见白 ,后期可见便血等特异证候。 2.鉴别诊断: 本病与暑温兼湿证颇类似,暑温起病急骤,初起以壮热、口渴、大汗、心烦、脉洪数等暑热炽盛证候为主,虽可兼湿,但仍热象偏重。湿温初起,则多表现为湿邪偏盛症,及至湿渐化热,才逐渐演变为湿热俱盛或热偏盛证。 四、辨证论治 l.治疗原则: 基本治则:清热祛湿。 具体治法: (l)初起卫气同病,宜芳香透化表里之湿;邪在中焦,湿偏盛,湿中蕴热者宜以苦温开泄为主,适当佐以清热;湿热俱盛宜苦辛通降,化湿清热并进;热重于湿,则当以清热为主,酌兼化湿;湿邪注下,泌别失司,则需淡渗利湿给邪以出路。 (2)湿热化燥化火入营血则治疗与一般温病治法基本相同。 (3)本病恢复期,见余邪未净,脾运未复,胃气未醒,治宜清解余邪,轻宣气机,运脾醒胃,调理善后。 2.分证论治 (l)湿重于热证治: ①湿遏卫气 症状: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湿热外遏肌表,内阻气机,湿重热轻,卫气同病。 辨证要点: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胸闷脘痞,苔白腻。 治法:芳香透化(宣表湿,化里湿)。 方药: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 湿温“三禁”—— 吴鞠通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冥不欲言,下之则洞泻,润之则病深不解。 ” 治禁:禁辛温发汗、禁苦寒攻下、禁滋养阴液。 ②邪阻膜原: 症状: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脉缓。 病机:湿热秽浊郁伏膜原,阻遏阳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