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环境健康危险评定与管理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目的 关键目的:确定低剂量范围内的剂量—反应的定量关系,以作为预测危险人群在某特定暴露水平下的危险度的方法学依据。 核心内容:根据线性无阈数学模型确定致癌物的致癌强度系数(carcinogenic potency index),即终身持续暴露于一个单位浓度的化学致癌物时,所导致的终身超额致癌危险度(lifetime excess risk)。 二、无阈化学物质的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 低剂量范围外推必要性 动物实验:大剂量染毒; 危险度评定:需要在产生极低发生率的剂量范围内估计效应发生率。 (二) 方法 1.完全禁止法 完全禁止无阈化学物质的生产或向环境中释放。 最安全、保守的方法。 主要缺点:理论依据不足、经济技术上不合理、不适用于环境中天然存在的一些致癌物。 2.不确定性系数法 用较大的不确定性系数,如5000。 3.数学外推模型法 模型的选择 保守程度的顺序 线性模型和一次打击模型>多次打击模型>威布尔模型>逻辑斯蒂模型>多阶段模型>对数—正态模型>二阶段线性模型。 选择依据 有关毒作用机理等生物学证据和统计学方面的证据 致癌机理很不确切:首选线性多阶段模型; 如条件合适,可用多种模型外推,并作结果比较,以减少外推误差; 有纵向研究肿瘤发生的资料:时间—肿瘤发生模型; 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最合适的外推模型。 评价结果报告中,应对所选用模型的合理性加以说明。 第四节 危险度特征分析 危险度特征分析是定量危险性评价的最后步骤。 目的: 在对前三个阶段评定结果的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确定暴露人群(危险人群)中,有害效应发生率 (即危险度)的估计值及其可信或不确定性程度; 详细说明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引起的(或真实的)公众健康问题; 最终形成危险度管理人员可利用和易懂的文件,为管理机构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综合、分析、判断各阶段的结果 1、对各阶段的判断进行审查; 2、总结和讨论每个阶段中的假设和不确定性; 3、评价危险度评价总的质量和可信度 ; 4、说明可用资料的局限性。 二、危险度分析 (一)有阈毒物的危险度分析 危险度的表示方法: 1.暴露量达某一重要水平的估计人数 暴露水平< RfD(或RfC):不大可能有危险; >RfD:可能有危险。 2.提出持定的暴露情况 以“如果……,会……?’’的问话形式提出特定的暴露情况 3.剂量—反应关系评定结果与危险人群总暴露量估计值(EED)相结合 (1)将EED值与RfD值直接比较 衡量危险人群发生某种特定有害效应的可能性的大小。 EED< RfD:可能性很小; EED>RfD:可能性较大。 (2)用“暴露界限值” (Margin of Exposure MOE)描述 MOE:NOAEL与 EED的比值。 MOE>总不确定性系数,说明危险人群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很小。 4.用真实的危险度估计值R表示 R=EED/RfD×10-6 式中: R——发生某种特定有害健康效应而造成等效死亡的终生危险度; 10-6 ——与R相对应的假设危险度水平. 若考虑多种有阈化学物质: 危害指数(Harzard Index, HI) (二)无阈化学物质的危险度分析 包括计算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和预期超额病例数(number of excess cases),并讨论各种误差来源对结果的影响。 1、根据毒理学试验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计算 Pe:超额危险度 Pt:暴露组的效应发生率, Pt=Xt/Nt Pc:对照组的效应发生率,Pc=Xc/Nc 2、根据外推数学模型计算 终身暴露量 D=CIT 式中: C—暴露介质浓度;T—终身暴露时间;I—日摄入量。 例:计算暴露于以下条件工人的超额危险度:0.2 mg/m3, 29L/min ,8h/d,5d/周,50周/年,持续 45年,采用与动物实验中的剂量—反应数据有很高拟合度的方程:Pe=0.002十0.02× InD。 解: 暴露时间T=5d /周×50周/年×45年=11250d; 日摄入量I=29L/min × 8h/d =13.9 m3/d; 终身暴露量D=CIT=31275mg Pe=0.002+0.02 ×ln 31275=0.21 第五节 在制定环境标准中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 1、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 分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HY)、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 2、基准:物质与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效应的定量关系,是客观规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