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冲击式钻孔 石材切割抛光 面粉 (可致哮喘) 尘 肺(累计致2002年) 发病数:581377例 死亡数:139177人,病死率22.22% 现患数:442200例 新发尘肺病人数: 每年新增1.0—1.4万例 病例摘要 患者肖××,男性,35岁,于1998年以来常感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全身乏力,关节酸痛、食欲不振,近二年来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经常性的脐周、下腹部无固定的绞痛,用手压腹部可使其缓解,于2003年入院。体查: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尚可,体温37.2℃,脉搏72次/min,呼吸20次/ min,血压120/70mm Hg,心肺(-),肝脾不大,腹软,脐周有轻微压痛,无反跳痛,四肢痛触觉未见异常,未引出病理反射,血、尿常规正常;肝功能、心电图正常。胸部X线照片未见异常改变 分析讨论讨论题 根据现有资料,你认为其诊断最大可能是什么疾病?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进一步追问患者的职业史,发现该人于1985年起从事印刷厂的浇板工作,即将一大熔铅锅融熔的铅水浇进字模当中,当浇板时有大量的铅蒸气逸散到空气中。工人每天工作8h,疑为慢性铅中毒。 职业病院组织了一个调查组到该印刷厂浇板车间进行调查,发现工人浇板时有一股蓝灰色的烟,熔铅锅上方有一个排毒罩,但经常不开。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很少用,调查同车间其他工人,大多数反映有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四肢无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少数人有腹痛。组织该车间工人体检,发现9人中有6人的尿铅、尿ALA高于正常值,其中4人有肢端麻木,1人有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该工作场所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改进?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 定义 是指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或劳动能力的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 一、物理性有害因素 二、化学性有害因素 三、生物性有害因素 异常物理因素 分类: 1)异常气象条件:如劳动场所高温 2)噪声与振动 3)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如X射线、r射线等, 紫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指工作场所存在的生产性热源,其散热量大于23W/(m3.h)或84kJ/ (m3.h) ;或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 以上的作业。 10 注意高温 夏季露天作业 如建筑、搬运、露天采矿以及各种农田劳动等,高温和强辐射主要来源是太阳直接辐射作用,还受到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 (二)噪声 噪声是影响范围很广的一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在许多生产过程中都有接触机会。 除此之外,还有交通、生活噪声,这两类噪声除了影响从业人员外。在噪声的波及范围内,如办公楼和写字楼中的脑力劳动者,也可受影响或造成危害,最常见的是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 12 噪声有害 2、噪声所致健康损害 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可分为特异作用(对听觉系统)和非特异作用(对其他系统)2种。 (1)听觉系统损害: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听觉敏感度下降、听力阈值升高、语言接受和信号辨别力变差,严重时可造成耳聋。 我们曾接触过这样一位患者,他于1970年3月至2005年10月期间在纺织车间从事织布工作业,接噪职业史达35年。从1985年开始,他相继出现了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心悸、耳鸣、听力下降等自觉症状。 红外线对眼睛可发生有害作用: 1.对角膜的损害 吸收大剂量红外辐射可致热损伤,使角膜表皮细胞受到破坏;但接触机会极少,除观看核火球和红外线激光等强光外,一般不会发生。 2.红外线白内障 红外线引起白内障多发生于工龄长的工人。其损害系由于晶状体及其周围组织吸收辐射能,导致晶状体温度升高之故。与老年性白内障难以区别。此时患者视力显著减退。一般两眼同时发生,进展缓慢。 国外报道,长期接触紫外线可诱发皮肤癌,并已有动物实验证实。 化学危害因素 (1)工业毒物 如铅、苯、汞、锰、一氧化碳、氨、氯气等。 (2)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水泥粉尘、有机性粉尘、金属粉尘等。 4 当心中毒 11 当心有毒气体 农药 有机磷、有机氯农药 (二) 粉尘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进行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叫尘肺。截止2003年,在全国县以上的国有、集体企业中,已确诊的尘肺患者有58余万,其中已死亡13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