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节选)》《呼兰河传(节选)》联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5.2《边城(节选)》《呼兰河传(节选)》联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5.2节,内容包括《边城(节选)》和《呼兰河传(节选)》的联读。通过对两篇节选的阅读与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沈从文和萧红的文学风格,掌握小说的背景、人物、情节等基本要素,并分析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人文关怀。同时,通过课堂讨论与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边城(节选)》和《呼兰河传(节选)》的阅读;2.分析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及文学风格;3.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人文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深化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通过联读《边城(节选)》与《呼兰河传(节选)》,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及文学风格,提高文学素养;2.深入探讨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人文精神,培养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提升思辨能力;4.通过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表达与沟通技巧。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边城(节选)》与《呼兰河传(节选)》的文学风格及艺术特色,包括独特的乡土风情描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表达的方式。
-分析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冲突及主题思想,特别是沈从文与萧红对于人性、社会与自然的深刻反思。
-通过比较阅读,把握小说的叙事技巧和语言特色,如《边城》的含蓄与诗意,《呼兰河传》的朴实与深刻。
2.教学难点
-难以把握的乡土文化背景:学生可能对20世纪中国农村的社会背景及文化习俗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资料来加深理解。
-人物情感与心理的深层分析:学生可能在理解小说中人物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动机时遇到困难,如《边城》中翠翠的内心挣扎,《呼兰河传》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叙事技巧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区分和运用不同的叙事手法,如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直接与间接引语等,以及这些技巧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进行文本分析和评价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难以形成有深度的见解和独立思考。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案例研究,针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提升。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互动,深入分析文本,促进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2.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体验人物情感,增进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理解。
-小组讨论:就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关系等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写作练习: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或分析文章,锻炼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说背景、人物关系图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本。
-播放与小说相关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阅读,拓宽知识视野。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两篇节选的小说文本、相关背景资料及预习指导。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小说的主题和文学风格,设计问题,如“沈从文和萧红在描绘乡土风情上有何不同?”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文本,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记录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完成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通过平台提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本,为课堂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说的图片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小说的文学风格、人物分析等,结合具体段落进行分析。
-组织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解答疑问:及时回答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疑问。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聆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深入探讨小说的内涵。
-提问与讨论:针对难点问题,提出疑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