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篇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难点: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学时
教学内容:??? “和谐”一词由“和”与“谐”两个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一般意义的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属于哲学和美学概念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的概念出现很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命题,强调“和”就是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揭示了和谐的本质特征。
??? 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了“和为贵”(《论语·学而》)的命题。所谓“和为贵”,就是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 在西方哲学史上,也有对于“和谐”理念的一种探索。
西方哲学史上对于和谐理念的探索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谐最早是古希腊毕达哥拉学派提出的。该学派认为,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长短高低轻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上的比例所组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
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和谐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和谐的本质。赫拉克利特认为,差异与对立才是造成和谐的原因。在他看来,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和谐,万物“既是和谐的,又是不和谐的”,而和谐是由于对立和斗争造成的,正是事物的矛盾和斗争中产生了和谐。??? 自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对“和谐”的理解转向以人的独立性、人性的自由为前提。所谓“和谐”实际上是内在心灵的一种自由实现。当代西方社会,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加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裂成为不可逆转的现象,那种体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纯朴的美不存在了。于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和谐思想。
在这一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也提出过一些和谐的思想,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16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详尽地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大同世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和谐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 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这是和谐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和谐不是无差别、无矛盾、无冲突,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既统一又斗争,推动失误的运动和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这是讲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这是强调和谐的价值。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即与宇宙、万物相对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如宗教、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济以及狭义社会等。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像家庭、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就是狭义社会的例子。??? 马克思主义到底如何来界定社会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社会曾经做过多方面的描述。
???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和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
???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为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这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及其相互关联方式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而观念形态的总和构成了社会文化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二者的统一又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共同构成了社会总体结构。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面讲的社会,多是从广义上来讲的,指的是人类的社会。我们分析以往人们对于社会的理解认为,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但它又是分层次的具体而言,社会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但它是可以分层次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