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医科院校在构建及谐社会中人文素质教育.doc

发布:2017-08-28约4.91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医科院校在构建及谐社会中人文素质教育摘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阶段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处于较低水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及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医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科院校;和谐社会,人文素质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对卫生医疗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都作了深刻阐述。目前“医患关系”又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加上当前社会对医学生要求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强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医学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并且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的转移,医学逐渐强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加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意识的培养,促进医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主体的精神状态,即素质诸方面中与主体精神状态有直接联系的那些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总和。这种素质又通过人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理想追求、文化修养、情操情趣、心理性格等精神风貌表现出来。人文素质教育也是追求人的主体精神的真、善、美,即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使他们获得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思想上树立国家民族观念,在道德上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在心理上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毅力和勇气。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作为医科学生要求具备以下人文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因此,高等医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以培养上述精神品质作为核心目标。 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 医学院校普遍专业课多,人文课程设置较少。医学专业学制短,专业课任务繁重,造成医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不足。按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精神卫生顾问会议的建议,医学教育计划中社会人文、心理学、行为医学类课程占总课时的10%。国外,如美国、德国占20%-25%,英国、日本为10%-15%,而我国只占8%左右。以某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04级3年开设的课程来看,3年共开设41门必修课,其中专业课有34门,占近83%,其他的7门包括“两课”、体育、英语、微观经济学,占17%。3年开设的选修课有16门,有10门属于人文类的,占63%。选修课中人文社科类的占较大比重,但是学分低,课时少。从以上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医学院校普遍存在人文素质类课程较少的问题。 2 学生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社科课,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医学生学业重,专业课压力大,加上学校里重视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就业时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业务知识,都造成学生重视专业课,忽视其他非专业课。笔者在从事《思想品德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逃课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考试中出现作弊行为的也多是这些非专业课。他们认为不是专业课,逃课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有一些任课教师本身也流露出对这些课程的不重视,对学生要求不严。同时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较差,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多从高中阶段的理科班录取,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以攻读数理化为主,人文知识的总体水平相对薄弱,而大学期间专业课任务繁重,难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发挥不了应有的熏陶作用。学校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还不够完善,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营造一定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受到熏陶,但这种环境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多数学校搬到新校区后,传统的具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与氛围遭到破坏。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医学生学业压力大,任务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时间的限制。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将财力、物力都投入到校合的建设和专业设备的添置上,而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人文环境的投入相对不足。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和谐社会关系 1 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作为未来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的政治信念是每一个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今医疗卫生事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如何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确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竞争与协作、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