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师大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doc

发布:2017-05-03约8.38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6个生字“咕、嘟、嘎、喧、嚣、兜”,会写“盹、呻等9个生字。体会作者在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阅读课文,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以“国歌”为主题,引导学生搜集田汉、聂耳、徐悲鸿、梁思成、电影《风云儿女》等有关资料。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查找资料,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2、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时代背景。 2、理解歌词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 1、师生欣赏歌曲录音。 2、学生自由说欣赏录音后的感受。 3、导语引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资料交流,理解背景。 1、自己看书,听着多媒体范读课文。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歌曲创作时的时代背景。 3、说说,从这些时代背景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同桌互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三、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1)从国歌的诞生中体会。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这首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唱出了中华民族最强音)并感情朗读。 ②齐唱国歌的最后一句。从这铿锵有力的旋律中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2)从国歌的传唱中体会 ①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里可以体会出国歌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重点结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来理解。 什么叫“战斗号角”?为什么说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②还能从哪些句子里看出这首歌的“战斗号角”作用? (3)从定为国歌中体会 ①默读第六自然段,思考:当有人对国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提出异议时,周总理是怎么说的?你有什么看法? ②齐读周总理的话,谈自己对这句歌词的看法。 “警钟长鸣”是什么意思?事实证明它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了吗? ③引读最后一段,指导学生认识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 四、领悟聂耳及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歌的感情 1.你喜欢国歌吗?为什么? 2.文中的人物对国歌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①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聂耳谱曲过程的句子,抓住四个“一会儿”体会聂耳谱曲时的心情及曲子中包含的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这是谱出了他的“心”曲。 ②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认识周总理、徐悲鸿、梁思成等对国歌的深厚感情,通过谈周围的人对国歌的感情,感悟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歌所特有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国歌、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感情。 五、整合信息,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介绍田汉、聂耳的相关资料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了解了这么多资料,你对《义勇军进行曲》有什么新的认识? 5.当你高唱着国歌时,想到了什么?齐读最后一段,领悟国歌的现实意义。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2.全体起立,配乐齐唱国歌,再次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三、 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四、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 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 3、学生提问书写,教师指导。 4、听写词语。 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诞生 传唱 居安思危 振奋精神——最强音 定为国歌 月光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两个生字“莱、茵”,会写10个生字。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