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教案.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教案 ]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 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 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 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 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 过程与方法 ]
1. 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 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 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
—差异性。
陆地自然带: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的陆地自然环境的自然综合体。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1.形成基础:热量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东西方向延伸、
南北方向更替
3.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4 .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
带、热带雨林带
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1.形成基础:水分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南北方向延伸、东
西方向更替
3.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4 .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
有规律变化
[ 活动 ]P9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 3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1.形成基础:水热条件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 活动 ]P93
3.在山地地区表现明显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2 )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一致
2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带谱越复杂(纬度越低,温度越高,越复杂)
②山地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高,带谱越复杂
(4 )影响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两坡分布高低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
②坡向: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高、背风坡低
4 .雪线:指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1)雪线高度与温度呈正相关:由于地表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
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雪线高度在非洲的热带地区为 4500 ~5200 米;阿尔
卑斯山区为 2400~3200 米;北极圈内则为 200 米以下)
(2 )雪线高度与降水呈负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高度越低(雪线高度随着纬度变化规
律类似于盐度分布规律,南美洲安第斯山的副高地段,有世界最高的雪线 6400 米)
(3)地貌:陡坡,积雪容易下滑,雪线偏高
(4 )人类活动:臭氧破坏、全球变暖、沙漠化、燃烧矿物能源均可使雪线上升
(5)气候的综合影响:
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是阳坡,也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超过热量条件的影响,故南坡雪
线低
②天山与阿尔卑斯山: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故北坡雪线低,南坡雪线高
四、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1.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地形(地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