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防治原则与治疗.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扶正驱邪 疾病的演变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通过扶正祛邪,可以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其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故这是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法则。 四、扶正祛邪 疾病发生 正气虚 邪气实 扶正 祛邪 阴阳偏衰 阴阳偏盛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 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 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 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 单纯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 衰的实性病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 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四、扶正祛邪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感冒 发散风寒 疏散风热 清热解暑 补气解表 久泄脱肛 崩漏出血 子宫脱垂 胃下垂 补中益气 疾病 病因病机 治疗 风寒束肺 风热袭肺 暑热郁表 气虚邪侵 中气下陷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 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 用药原则 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 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因时制宜 指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夏季气候温热,人体腠理开泄,故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避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冬季气候寒凉,人体腠理致密,当慎用寒凉,以防伤阳;暑季多雨,气候潮湿,故病多挟湿,治宜加入化湿、渗湿之品。 因地制宜 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药。 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燥寒,治宜辛润,寒凉之剂必须慎用;东南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热,治宜清化,而温热及助湿之剂必须慎用。 此外,同一风寒表证,治宜辛温发汗以解表;西北地区,多用麻黄、桂枝、细辛;东南地区,多用荆芥、苏叶、淡豆豉、生姜;湿重地区,多用羌活、防风、佩兰等。 (三)因人制宜 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老年人生机渐减,气血亏虚,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治宜偏于补益,实证时攻之应慎。 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疗时忌峻攻、进补,用量宜轻。 妇人用药,应考虑其经、带、胎、产等情况。 第二节 治 法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 1.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 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2.适应证: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 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 3.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 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 4.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 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 (2) 对于表邪已解,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 (3) 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药物。 (4) 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 第二节 治 法 一、汗 法 二、吐 法 1.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3.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 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 (2) 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