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VER发热的理论及治疗讲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儿发热机制及对症处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 2014.9.16 1.发热的定义 2.发热的病理生理机制 3.退热 ①非药物治疗(物理降温) ②药物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 布洛芬(托恩) 蒙洛英 安痛定 消炎痛栓 发热的定义 发热的病理生理机制 退热方法 3个月的婴幼儿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退热,3个月以上儿童体温≥38.5 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摘自《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9 非药物治疗(物理降温) 适应症:(1)体温<38.5℃,精神状态好,无中毒症状,且诊断明确无需退热药处理者;(2)3个月内的婴幼儿,体温<39℃;(3)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2小时,体温仍高于39℃;(4)在需要快速退热时,如超高热时(体温>41℃)或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发热时,在应用退热后立即行物理降温。 盐水灌肠 乙醇拭浴 温水擦浴 物理降温 WHO不主张传统的在发热时应用冷、温水或酒精擦浴的降温方法,研究证明这种方法违反了生理机制。冷、温水擦浴可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酒精擦浴则可经皮肤吸收,使婴儿产生酒精中毒症状。 药物退热 适应症:(1)体温>38℃,且既往有热性惊厥病史者;(2)体温38.5~39℃,伴全身不适感者;(3)高热及超高热者;(4)发热患者,无论发热高度如何,伴全身中毒症状者。 药物降温主要有口服、肌注、滴鼻、塞肛和静脉点滴等途径。WHO建议口服是最安全有效的。 退热药的种类 非甾体类抗炎退热药(NSAIDS): A类:酮洛芬、消炎痛、炎痛喜康 B类:阿斯芬林、萘普生 C类:布洛芬、双氯芬酸、扑热息痛、双氯己酸 (这类药物的共同作用基本相似,均具有解热镇痛消炎作用。其不同之处在于对机体的副作用略有差异:A类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及影响较重;B类次之;C类最轻) 类固醇抗炎退热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副作用重,易掩盖症状,不作为常规用药 中药退热药 布洛芬口服混悬液(托恩) 橙色粘稠液体;味香甜。辅料为甘油、山梨醇、蔗糖、预胶化淀粉、黄原胶、聚山梨酯80、枸橼酸、香料、防腐剂(苯丙酸钠)、食用色素(胭脂红)。 1~12岁儿童患者: 1 用于发热,推荐剂量为按体重一次20mg/kg,一日3次服用 2 用于镇痛,推荐剂量为按体重一次30mg/kg,一日3次服用 若发热或疼痛不缓解,可每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服药后1.2~2.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一次给药后半衰期一般为1.8~2小时。该品在肝内代谢,60~90%经肾由尿排出,100%于24小时内排出。 布洛芬口服混悬液 【不良反应】 偶见轻度消化不良,皮疹、头痛及转氨酶升高等,也有引起胃肠道出血而加重溃疡的报道。 【禁忌症】 1.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禁用。 2.对本药过敏者、因服用阿斯匹林和其它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诱发哮喘、鼻炎或荨麻疹的患者禁用。 安痛定 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份为:每支含氨基比林0.1g,安替比林40mg,巴比妥18mg 2岁以下:一次0.5~ 1ml;2~ 5岁:一次1~ 2ml;大于5岁:一次2ml。本品不宜连续使用。 氨基比林t1/2为1~4小时,大部分在肝内去甲基成为4-氨基安替比林,再经乙酰化变成N-乙酰氨基安替比林,自尿中排出。 安替比林t1/2约12小时, 肝中代谢羟化,与葡萄醛酸结合在尿中排出,约5%为原形从尿中排出。 安痛定 不良反应和注意:偶见皮疹或剥脱性皮炎;极少数过敏者有粒细胞缺乏症,连用1周以上应定期检查血象; 目前,全球已经有22个国家禁止给儿童使用安痛定。因此,国内儿科专家反复强调,12岁以下儿童发高烧时禁用安痛定,青少年也要慎重使用这种退烧针。 蒙洛英 【成分】 双氯氨基酚0.25g 双一乙酰氨基酚0.15g (对乙酰氨基酚?) 【用量用法】深部肌肉注射,3~4y 0.5~0.66ml; 6y 0.66~0.8ml; 9y 0.8~1ml; 14y1~1.33ml; 18y1.33~2ml 【药代动力学】给药后吸收迅速。对乙酰氨基酚吸收后渗入全身体液,在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血浆半衰期为1~4小时。双氯芬酸钠吸收后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达99%,经尿及胆汁排泄,平均血降半衰期为1.2~1.8小时。 蒙洛英 【禁忌证】 1.活动性胃肠道溃疡或出血患者禁用。 2.对本品、乙酰水杨酸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禁用。 3.3岁以下小儿禁用。 【不良反应】 1.偶见胃肠道系统反应,如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消化不良等。 2.偶见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头晕等。 3.其它,偶见皮疹及肝酶ALT,AST升高。 4.少数病例可有注射部位不适,注射部位疼痛。 河南康达新药业 对乙酰氨基酚因会与肝脏中的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结合,导致肝脏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