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皮肤系统药源性疾病的防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加强支持疗法: 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加以纠正,必要时可输入新鲜血液、血浆或清蛋白以维持胶体渗透压,可有效减少渗出 若伴有肝脏损害,应加强保肝治疗。 (4)加强护理及外用药物治疗: 对皮损面积广、糜烂渗出重者应注意保暖,可每天更换无菌被单,局部可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 同时注意防止褥疮的发生。 应特别注意眼睛的护理,需定期冲洗以减少感染及防止球睑结膜粘连,闭眼困难者可用油纱布覆盖以防角膜长久暴露。 我国ADR监测的法律法规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1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医疗机构如何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1? 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建立药品不良 反应监测网络; 2?? 确定专职ADR报告员; 3?? 做好教育和培训工作; 4?? 药师下临床; 5 把ADR监测工作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结合起来; 6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工作。 这六条是开展ADR监察工作的条件。 临床科ADR报告员 院外ADR信息收集? 药师 护师 医师 患者及亲属 学术会议 各地ADR监测中心 计算机联网查询 报刊杂志 医药公司 上级ADR通报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 医院ADR专家咨询室 医院ADR监测室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国家近期公布的重点ADR监测中会引起药疹的药物 阿斯咪唑片:引起过敏发应和心血管系统反应;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寒战、高热、皮疹和过敏性休克;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皮疹、寒战、发热、胸闷、呼吸困难; 葛根素注射液:过敏性皮疹、哮喘、休克: 穿琥宁注射液:药疹、血管性刺痛、胃肠不适、呼吸困 难、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血小板减少: 鱼腥草注射液:红斑腥皮疹、全血细胞减少; 卡马西平片:多型性红斑型药疹等。 环丙沙星注射液:皮肤损害、静脉炎、精神异常、消化系统症状等。 克林霉素注射液(林可霉素衍生物):皮肤损害、呼吸困难、消化系统症状等。 皮肤系统药源性疾病 药疹 的监测及防治 全国临床病例分析与合理用药高级研修班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皮肤性病科 骆 丹 博士 2011-9-4 合肥 一、主要内容 1.药源性疾病总论 2.药源性疾病诊断治疗原则 3.药源性肺部疾病 4.药源性胃肠疾病 5.药源性肝脏疾病 6.药源性心血管系统疾病 7.药源性肾损害 8.药源性血液病 9.药源性皮肤疾病 10.药物性精神障碍 11.药物性周围神经病 12.药物变态反应及防治原则 13.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机制及对策 14.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 15.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 16.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 17.中药药源性疾病 18.药物流行病学在药源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9.《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释义 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定于2004年05月中旬在北京举办《药源性疾病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法规培训班》,为期6天 药源性皮肤病 是指由药物引起以皮肤黏膜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皮肤上的表现。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药源性皮肤病主要是指药疹(亦称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属于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一类。 ),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或外用等途径进人人体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性反应 接触性皮炎? 主要内容 病因及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与监测 病 因(举例泰诺) 药物因素 个体因素 个 体 因 素 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 。 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 常引起药疹的几类药物 抗生素类 解热镇痛类 磺胺类 镇静抗癫痫类 抗代谢类、 血清制品 中医中药 发病机理 免疫性(变态反应性)反应—— 非免疫性反应 IgE依赖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 细胞毒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依赖性变态反应(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 免疫性反应 多数药疹是因药物的变态反应所致。 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可以是药物原形 。 更多的是其降解或代谢产物。 亦可是药物中的赋形剂及杂质 。 少数药物(如磺胺类、喹诺酮类、吩噻嗪类、四环素类及某些避孕药等)进入人体后,在光线诱导下可转变为抗原性物质,所引起的变应性药疹称光变态反应性药疹。 变态反应所致的药疹的特点 只发生于少数对药物过敏的患者 皮疹与药物的药理和毒理作用无关 有一定的潜伏期 短: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类 长:抗代谢类、抗结核类、抗癫痫类 皮疹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