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合理用药(许恒忠稿).解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引 言 合理用药的第一要素是安全, WHO、国家卫生部领导又反复强调医疗安全的重要性,那么目前医疗机构的用药安全情况到底怎么了? 引 言 事实是近年来药源性损害事件在我国不断上升,有的造成医疗纠纷,有的酿成医疗事故,不但给病人造成损害,对医疗机构亦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甚而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声誉。 据WHO统计,当今全球上市药品约2万种,但“针对所有影响公众健康重大疾病的基本药品”仅316种,绝大部分药品成份相似,重复用药比比皆是。 抗癫痫药易引起胎儿腭裂和兔唇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重症易死型药疹之一。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为重症易死型药疹之一 磺胺类、卡马西平、氨基比林、保泰松、巴比妥盐、苯妥英钠、酚肽、消炎痛、别嘌呤醇、四环素类、青霉素类、血清和疫苗类、三蛇胆川贝液、安络解痛片等。 原因何在? 1、“安危相易,祸福相生”。药物是“双刃剑”,不仅能治病,也能致病。安全性本身就是相对的; 2、实践出真知,人类对药物的认识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已有的药物的安全性资料不可能十全十美; 3、武器再锐利也要靠人使用,众多新药一涌而入,医务人员仓促上阵,准备不足; 原因何在? 4、药品的质量标准尚不完备,某些质量低劣的药品有可趁之机; 5、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完善。“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体制,致使有些单位只注重药品的商品属性,忽视了药品的治疗属性,将药品与医疗质量的密切相关性抛到了九霄云外。 引 言 提 要 一、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二、药源性疾病定义 三、研究药源性疾病的意义 四、药源性疾病发生原因 五、药源性疾病类型 六、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与相关药物 七、药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八、药源性疾病的的诊断和预防 九、药源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十、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十一、严重药源性疾病实例介绍 一、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有资料表明,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约5-20%系药物或化学物品引起。 北京某医院统计,50年代感觉神经性耳聋中,因链霉素引起者仅占5%,而60年代上升至14.8%,70年代增至20-25%。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报告,药源性的血液疾病占全部药源性疾病患者的10%。 50或60年代住院病人药源性疾病发生约1%,到70年代增至10%-20%。 药源性疾病除了发生在肝脏、肾脏、心脏、肺等重要脏器外,还可引起血液病。胃损伤、眼损害、耳损害、药疹、神经损害、致畸和性功能损害。 二、药源性疾病的定义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 DID): 是指由于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伤,并具有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 它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一般不包括药物极量所引起的急性中毒。 ADR与DID的关系 三、研究药源性疾病的意义 四、药源性疾病发生原因 原因很多,既有病人因素(特异体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也有药物方面的质量问题。 主要原因还是不合理用药,滥用错用药物或不按医嘱自服乱用药物都极易引起药源性疾病。 1、患者因素(药动学原因) ⑴年龄:诱发药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后易出现灰婴综合征。 ⑵性别:一般而言,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如,患慢性哮喘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人群中,男性占39%,女性占6l%。 ⑶遗传:①G6PD 缺陷;②乙酰化代谢异常;③红细胞生化异常。 ⑷高敏性:有些患者对药物特别敏感,同等剂量的药物可引起比一般患者更强烈的反应,称之为高敏性。 ⑸疾病:既能改变药物的药效学又能改变药动学,从而诱发药物不良反应。 2、药物因素(药效学原因) 药物是主要方面,多因药物固有的毒性未被充分认识,在应用中逐渐发现; 生产或调配过程中要求不严,混进不该有的毒性物质。 药物变质、污染、混淆、过期失效、仓贮条件不符合规定或久存分解产物等 3、疾病的诊断及用药选择 诊断有误 对药品不熟悉不了解 缺乏血药浓度监测 缺乏用药追踪随访 4、用药途径及给药方法 药物各有其适当的用法,如给药途径、剂量、疗程、适应证、禁忌证、配伍用药等,这些都是根据药物的特点,药理学知识及病情的需要而决定的,不可盲目改变,特别联合用药更应注意,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可因同时用药的种数增加而增加。 五、药源性疾病类型 1、按照发病的机理分为两型:A型和B型。 A型: 由药物本身或/和其代谢物引起,以药效学及药动学为基础,是原有药理作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进一步增强和发展而致,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有关。 A型特点: 发生率高,一般能预测,死亡率较低。 举例: 阿托品引起口干和视觉模糊 连续使用苯妥英钠治疗癫痫导致白细胞明显减少或肝损害,造成死亡 前列腺癌患者长期应用雌激素治疗,引起男性乳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