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ppt

发布:2025-03-13约2.13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许多临床常用的药物会对造血系统产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损伤,药物引起的造血系统疾病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其中有些病情严重,死亡率高达32.5%。1药源性血液病3非预期性反应(敏感个体)2预期性反应(剂量相关)4各种给药途径均可诱发造血系统疾病。常见药源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白血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STEP3STEP2STEP1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致全血细胞减少,比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但最为严重。药源性再障约占全部再障的50-70%,可在用药过程中或停药后出现,常难以确定引起的药物。药源性再障慢性型药源性再障的发生机制:引起造血干细胞衰竭(骨髓抑制)引起造血微环境缺陷免疫反应机制急性型抗生素(氯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水杨酸等)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卡马西平等)抗肿瘤药(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等)抗甲状腺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杀虫剂、苯010302040506引起再障的药物:药源性再障的防治:在使用可能引起再障的药物时,应定期进行血液监测。发现药源性再障,应立即停用诱发再障的可疑药物,并且禁止任何可能导致骨髓损害的药物。贫血严重伴组织缺氧者可输血治疗;预防和控制感染;骨髓尚存部分功能者,使用药物(雄激素等)刺激骨髓造血;急性再障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抗胸腺球蛋白等);给予对症治疗: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增加患者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01急性再障应及早进行骨髓移植。02血检白细胞一般低于2×109/L,绝对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多为正常值的30%以下,甚至缺失。01病人常突然发热,时有寒战、咽喉痛、头痛等不适症状。多数可出现败血症,有的出现肺炎、口咽部念珠菌感染或皮肤感染,并可发生致死性感染。02粒细胞减少/缺乏症01与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有关;02与药物剂量无明显关系的免疫反应。粒细胞减少/缺乏症发病机制: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水杨酸等)降糖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抗甲状腺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等)抗生素(氯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其他(异烟肼、卡托普利、金盐等)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近百种在使用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的药物期间,应定期检测血常规;01当白细胞记数低于3×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时,应停用有关药物;02病人恢复期对药敏感,应禁止使用有关药物;03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防治:发病期间要防止感染的发生;1合理选用皮质激素、丙酸睾酮、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升白细胞,促进恢复。2血检血小板计数少于150×109/L。多数起病急剧。轻者皮肤瘀点、瘀斑、黏膜出血或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重者血便、血尿等,常伴有寒战、发热、全身乏力、关节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皮肤瘙痒等。停药预后良好,死亡率低于5%。血小板减少症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由于骨髓巨核细胞中毒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全血减少;由免疫机制所致;直接破坏血小板引起(如瑞斯托霉素)01020304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水杨酸等)抗生素(氯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抗肿瘤药(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等)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05其他(肝素、硝酸甘油、地西泮等)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的药物,必须使用时,要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01一旦确诊,应立即停用可疑致病药物;02严重出血者选用皮质激素(泼尼松)或输注全血或血小板治疗,有血栓者不可输血小板;03药源性血小板少症的防治:及时治疗便秘、咳嗽,防止颅内压增高引起的颅内出血;金盐和有机砷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用二巯丙醇。溶血性贫血少见,临床症状各有不同,轻者仅有溶血症状和轻度贫血,重者可发生血尿和肾脏损害。药物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先天遗传缺陷:患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免疫反应:自身抗体型(甲基多巴)、半抗原型(青霉素、头孢菌素)、免疫复合型(奎尼丁)。BDFACE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保泰松等)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氯丙嗪、苯妥英钠等)降糖药(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等)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伯氨喹、砜类等)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A已知可诱发的药物不应再用,G-6-PD缺乏者禁用相关致病药物;B严密观察,发生者及时停药和一般支持疗法;C溶血和贫血重者可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