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熊猫的故乡》教学设计演变与启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理念——教学设计的灵魂
——《在大熊猫的故乡》教学设计演变及启示
浙江省温岭市太平小学 张祖庆
浙教版小学五年制课本第八册中,有一篇常识性课文——《在大熊猫的故乡》。自1997年以来,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我对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也作出了不同的探索与变革。这些截然不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人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与思考。现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则教学设计作简要的梳理与阐述,以求教于大方。
一、设计的关键——科学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在大熊猫的故乡》一文以记叙文的形式,讲述了“我们”在大熊猫研究中心专家老胡的陪同下,来到风景秀丽的卧龙山区,找到了大熊猫的家,并看到了文静悠闲的大熊猫和熊猫幼仔的经历。其中第一段中描写环境的文字比较优美,适合诵读积累。从文体上来说,这篇课文属于记叙文,但本质上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常识性课文历来是比较难以处理的,有的老师过分强调了科学性,把相关的知识梳理得清请楚楚,并让学生记得滚瓜烂熟——这是变异的常识课;有的老师牢记语文要姓“语”,从而不顾文章蕴涵的科学与人文因素,大搞词句训练,语文味是浓了,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却荡然无存,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如何把握常识性课文的特点,力求体现科学性与语文味并重,就成了本课书设计的关键。这里的语文味,既指语文的工具性,也指语文的人文性。
二、不同的教法——三次教学设计演变历程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先后于1997年、2000年、2003年对这篇文章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1997年)
第一课时:揭示课题,自学课文,整体感知,分清段落,词句练习。
第二课时:
读第一段,找出大熊猫生活离不开的四个条件。(冷暖适度、山高谷深、流水涓涓、箭竹茂密)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四个条件的意思。
3、用不同的句式连起来说这四个条件。
4、自由读第一段,找到符合大熊猫生活条件的句子填空:
大熊猫的生活离不开“冷暖适度”,果然,卧龙山区-----------------------------。
大熊猫的生活离不开“山高谷深”,果然,卧龙山区-----------------------------。
大熊猫的生活离不开“流水涓涓”,果然,卧龙山区-----------------------------。
大熊猫的生活离不开“箭竹茂密”,果然,卧龙山区-----------------------------。
5、练习有感情朗读描写环境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理解“擎天柱”、“威武挺立”等词的意思,进一步体会那里风景之秀丽。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
6、讨论为什么说“好一个大熊猫的天堂?”(环境优美、生活快乐、符合条件)
(二、三两段的教学略)
设计理念与特点
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学习语文。1995年—1997年全国小学语文界提得比较多、喊得最响亮的口号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因此本课的设计我始终抓住了“训练”这一主线,层层推进。比如第一段的教学,我首先抓“四个生活条件”进行变换句式训练,在训练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紧接着还是抓“四个条件”,通过四组因果关系句子的填空练习,理清文章的内在联系,这一训练把文章理解和造句训练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然后抓朗读背诵训练,积累词句,升华情感,深刻领会“天堂”的含义。上述设计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的理念,课堂训练的力度是比较酣畅饱满的,训练的形式是比较灵活多样的,训练的效果也是扎实有效的。
效果与反思
这一设计,在当时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教材的人文因素;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
设计二(2000年)
一、谈话导课
1、你对大熊猫了解些什么?。
2、 你想通过学习了解哪些关于大熊猫的知识呢?
二、感悟质疑
1、自读课文。
2、读完后四个人一小组交流课文告诉我们什么。
3、指名按“来到---找到---看到”的顺序轮读并正音。
4、说说读懂了什么?(让学生把读懂的内容浓缩成一句话或几个词写到黑板上,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可以从生活习性、外形、和环境三方面去整理)
5、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并确定主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为什么说“好一个大熊猫的‘天堂’”?为什么说是“咱们的国宝”?这也是本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问题
围绕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引导探究读书。(略)
四、质疑延伸
1、通过过学习,大家还会有什么不明白的?(自由质疑、随机释疑)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