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贸原理经济学高等教育教育专区.ppt

发布:2018-10-29约1.23万字共6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重商主义:对16世纪—18世纪出现在欧洲的一种经济思想统称,该思想揭示了贸易保护的必要性。 特点: 认为只有金银货币才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认为利益来源于流通过程,而非生产过程;除了开采金银矿藏外,只有对外贸易才能获得财富,货币差额和贸易差额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 在政策上都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阶段——“货币差额论” 15c-16c中 代表人物: [英] William Stafford 斯塔福 早期重商主义者单纯地用金银的多寡来衡量一国的财富,将货币和商品绝对的对立起来,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片面追求货币差额 反映到政策中: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增加货币差额 (1)反对进口,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保证对每个国家和每笔贸易实现顺差,多卖少买甚至不买; (2)绝对禁止金银货币出口 16c中—17c是晚期重商主义阶段既“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英] Thomas Mun 托马斯.孟 England’s Treasure by Foreign Trade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马克思称其为:重商主义的圣经 晚期重商主义者在思想上更进一步,认识到货币运动和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货币必须投入流通只才能增殖。托马斯.孟:“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 在政策上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增加贸易差额 (1)在保证总体贸易顺差的条件下,允许适当进口; (2)在保证有更多金银货币运回本国的前提下,允许金银货币出口 积极作用: 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 缺陷: (1)研究仅限于流通领域,未深入到生产领域,是不科学的; (2)理论基础建立在错误的财富观上,因而不能解释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利益的来源等; 1、偏向进口的增长(import-biased growth) 图14-14 偏向进口的增长——提供曲线的分析 2、偏向出口的增长(export-biased growth) 图14-16 偏向出口的增长——提供曲线的分析 贸易政策(Trade Policy)指一个经济体(国家、地区、区域组织)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其特定的政策目标(经济、政治),运用经济、行政或法律手段对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调控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例如,2010年韩国政府为了缓解因为恶劣气候导致白菜大幅减产而造成的“泡菜危机”,宣布临时取消对大白菜30%、白萝卜27%的进口关税,并紧急从中国进口5万吨白菜,即是一项具体的贸易政策。 (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主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该时期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限制货币流出和扩大贸易顺差的办法扩大货币的积累。其中英国实行得最为彻底。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主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以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和航运大国荷兰两国最为典型,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些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在该时期则采取了保护贸易政策。 (三)二战前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主要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超保护贸易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为盛行,特别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失业加剧,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从而使贸易政策发展为超保护贸易政策。 (四)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出现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走上政治独立后,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大部分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小部分国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实行了国家统制下的贸易保护主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也逐步转向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五)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New Trade Protectionism)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打着进一步实现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目标,加速国际标准化进程,推进认证评审制度的全球化和维护生态环境及消费者利益等旗帜,利用其所拥有的技术和资金优势,通过制定各种严格、复杂、苛刻而且多变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认证制度来达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 它实际上是一些发达工业国家,利用其科技上的优势,通过商品法规、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商品检验及认证工作,对商品进口实行限制的一种措施。 四、绿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