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理念.ppt

发布:2018-11-01约7.18千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程改革中的 教学理念 牛道口中学 刘连庆 2012/10/21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理念 一、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三、新课改理念下教学观的转变 一、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 ①学习者和研究者;②知识的传授者;③学生心理的培育者;④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⑤学生学习的榜样;⑥学生的朋友。 一、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的角色转变 2.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4.新课程中教师对学生关注的变化 1.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的角色转变 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中的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如下变化:①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②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的转变;③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④由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1、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师即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变化过程中一个飞跃与突变。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有: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因此,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传授者,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不再是生产者和被加工产品的关系,而是综合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抛弃那种整体划一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 2.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新课程不只是传统的“文本课程”,而是能够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体验课程”。这样的课程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过程也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课程体系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与时间链接,为教育教学活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注重实践和实际,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依据课程标准,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景的课程。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件事:①开发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包括,第一,校内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等;第二,校外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其他所在社区资源;第三,现代信息资源,如校内信息资源、校外计算机网络资源等。在开发教育资源时,要注重校外资源、隐性教育资源、远距离教育资源和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 2.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调整课程进程和结构。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科本位,更多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的进程,就是课程结构,也需要教师实事求是的给予调整。 2.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换 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应该考虑构成教学过程的多种要素,它要求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是课程的评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