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理念档.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尽管各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并不完全相同,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等等,使基础教育课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一、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任何课程建构如若不优先考虑价值取向问题,如若没有哲学价值论的引领,都将陷入盲目和混乱,从而以失败而告终。
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学生与作为客体的课程之间的需要关系的反映。由于这种主客体之间的需要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课程价值的内容和水平也是不断变化的;又由于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因而课程价值的表现形式和类型结构也是多样化的。
在课程发展史上,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人们的政治立场、哲学倾向各异,导致了对课程价值的不同认识,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课程价值追求。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课程价值取向是:
第一,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主要反映了社会统治阶级对于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第二,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学校教育范围的扩大,以及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而产生的。它主张课程要着眼于学生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要为成人生活做准备。由于其注重课程的实际价值,具有功利主义的倾向,因而特别强调实用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强调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是注重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在如何看待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问题上,又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分歧:一是智力训练说。主张把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作为全部课程的中心,课程设置和编排都要服务于学生的智力成长。在这种课程价值观支配下,课程设计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事实,重知识发现轻知识本身;二是人格发展论。主张课程应以养成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为核心,重视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三是协调发展说。主张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统一发展,以形成学生丰富自由的个性。这是现代课程论在课程价值观上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两种课程价值观在对人的发展认识上的片面性,适应了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特点。
以上几种课程价值取向都曾经对学校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的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这种着眼于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使学校的课程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表现出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第三,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四,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
第五,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六,强调国际意识的培训。
二、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20世纪中期以来,一些睿智的思想家已经开始对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对立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有学者甚至把这种状况看成是现代文明所受到的最严重的威胁。于是,寻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成为不同研究领域里的学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在教育领域里寻求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这两极之间的平衡,已经变成了一种集体行动,我们可以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与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具有国际意义的教育思潮中把握这种融合趋势的脉搏。
如果说“学会生存”的教育思潮及其确立的以“学会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目标还没有处理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矛盾、没有解决好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那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以“学会关心:对世纪的教育”为主题的面向周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所提出的“学会关心”的教育思想,则成为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使教育发展的方向出现了一次重大变革和更新。“学会关心”力图弥补“学会生存”的缺陷,强调要建立一种新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应“从促进教育的统一性转变为促进教育的创造性和革新建设;从促进竞争转变为促进合作;从民族的狭隘的观点和忠诚转变为全球的观点和忠诚;从强调为私人利益而学习转变到强调为公众利益而学习。”在这种教育体系中,既要注重科学文化又要强调人文文化,既要强调学生的学术性和职业性技能又要应特别突出事业。动和开拓技能的培养,“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要求学习者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