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说课稿.doc

发布:2015-09-18约2.8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堂小结和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讲述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三部分内容。地形是重要,。所以本放在了,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主要,并记住阶梯分界线(2)认识山脉走向的含义,熟悉山脉并能说明山脉起我国地形骨架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讨论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学习的思想。 重点、难点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在七年级已学过世界地理,已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但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好动、好奇、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据此,本节课应重点采用读图导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和教师板图法,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学法指导上,应以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为主,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图中提取有信息,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地理问题。 【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壮丽山河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整体感受疆域辽阔、风光秀丽、山川俊美的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画面最后定格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江山如此多娇”,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设计:从学生熟知的诗词入手,创设情境,结合主题,巧妙设疑,制造悬念,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切入新课。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引导学生读图思考:我国地形的另一特点是什么? (呈三级阶梯状) 【课件出示】:读下列两幅图, 学生分析判断哪幅示意图更能反映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的变化特征?(B图 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课件出示】:中国的地势分布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三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以及三级阶梯间的分界线。 【指导学生读中国三级阶梯分布图思考】: 我国各级地势阶梯的海拔大致是多少米?各级地势阶梯上地形以什么为主? 明确三阶梯的分界线。 【设计学生活动1】:完成下表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 阶梯分界线 第二级阶梯 阶梯分界线 第三级阶梯 【设计学生活动2】: 学生分组讨论: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与河流有什么影响? ⑴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⑵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⑶两级阶梯过渡处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设计思路:以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方法,将重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古诗、读图、探究、填表等活动引导学生由容易到复杂,由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思考,逐步掌握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多媒体出示我国山脉分布图)我国地势真奇特,西高东低三阶梯;我国的山脉真是多,纵横交错成骨架。引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山脉纵横交错 山脉纵横交错 【讲解法】:利用方向坐标讲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即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有: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和弧形山脉。 【课件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动画逐个显示每一组山脉,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每一列山脉的名称、走向、位置。 (在这个认图过程中强调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顺序来认读。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使学生对我国主要山脉的空间分布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课件出示自编的顺口溜】:指导学生进行记图: “东西走向三列山,天山阴山昆秦南,南北走向横断山,还有贺兰六盘山,由东北到西南,大太巫雪长武湾,西北东南阿尔泰,小兴安岭加祁连,弧形喜马拉雅山,祖国山脉多壮观。”(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顺口溜使单调枯燥的记忆变得充满趣味,引导学生掌握记图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设计思路:以上通过认图、记图和画图三个步骤,及多种方式的活动,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