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障碍》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神经内科常见症状的护理 排便障碍 (一)正常粪便的观察 一、粪便的观察 (二)异常粪便的观察 1. 次数 成人每日排便超过3次或每周少于3次且形状改变,应为排便异常。 2. 形状 粪便呈糊状或水样,见于消化不良或急性肠炎;粪便干结坚硬,有时呈栗子样,见于便秘;粪便呈扁平状或带状,见于直肠、肛门狭窄或肠道部分梗阻。 3. 颜色 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暗红色便,见于下消化道出血;陶土色便,见于胆道完全梗阻;果酱样便,见于阿米巴痢疾或肠套叠;粪便表面有鲜血或便后有鲜血滴出,见于直肠息肉、肛裂或痔疮;霍乱、副霍乱粪便呈白色“米泔水”样。 4. 气味 消化不良粪便呈酸败味;直肠溃疡、直肠癌呈腐败味;上消化道出血呈腥臭味。 5. 混合物 粪便中混有大量粘液常见于肠炎;粪便中伴有脓血常见于直肠癌、痢疾;肠道寄生虫感染粪便中可见蛔虫、蛲虫等。 正常情况下,排尿受意识控制,无痛苦、无障碍,可自主随意进行。 ⒈ 尿量与次数 尿量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成人白天排尿3~5次,夜间0~1次,每次200~400ml,24小时尿量约1000~2000ml,平均1500ml左右。 ⑴ 多尿(polyuria)指24小时尿量经常超过2500ml。见于糖尿病、尿崩症,肾功能衰竭等患者。 ⑵ 少尿(oliguria) 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者。见于发热、液体摄入过少、休克等血容量不足患者及心、肾、肝功能衰竭等。 ⑶ 无尿(anuria)或尿闭(urodialysis) 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 或12小时内无尿者。见于严重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等。 ⑷ 膀胱刺激症 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异常症状同时出现称膀胱刺激症。尿频(frequent micturition)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尿急(urgent micturition)指患者突然有强烈尿意,迫不及待地要排尿而不能自制。尿痛(dysuria)指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疼痛,是由于膀胱及尿道受炎症或机械性刺激引起。出现膀胱刺激症时常伴有血尿。见于膀胱及尿道炎症、结核性膀胱炎等。 ⒊ 透明度 正常新鲜尿液清澈透明,放置后可出现微量絮状沉淀物,系粘蛋白、核蛋白、盐类及上皮细胞凝结而成。尿液中含蛋白时不影响其透明度,但振荡时可产生较多且不易消失的泡沫。新鲜尿液发生混浊的原因有: ⑴ 正常情况 尿液中含有大量尿盐,冷却后可出现微量絮状沉淀物使尿液混浊,但加热、加酸或加硷后,尿盐溶解,尿液即变澄清。 ⑵ 异常情况 尿液中含大量脓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细菌或炎性渗出物,排出的新鲜尿液即呈白色絮状混浊,加热、加酸或加硷后,其混浊度不变。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⒉ 颜色 正常新鲜尿液呈淡黄色或深黄色,为尿胆原和尿色素所致。病理情况时,尿的颜色可有以下变化: ⑴ 血尿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血尿。其颜色的深浅与尿液中所含红细胞量多少有关,当尿液中含红细胞量多时呈洗肉水色。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输尿管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结核及感染。 ⑵ 血红蛋白尿 大量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形成血红蛋白尿,呈浓红茶色、酱油色。见于溶血、恶性疟疾和陈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⑶ 胆红素尿 尿呈深黄或黄褐色,振荡后尿液泡沫亦呈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⑷ 乳糜尿 因尿液中含有淋巴液,故呈乳白色。见于丝虫病。 血尿 乳糜尿 胆红素尿 血红蛋白尿 ⒋ 气味 正常尿液气味来自尿中的挥发性酸。尿液久置后,因尿素分解产生氨,故有氨臭味。若新鲜尿有氨臭味,疑有泌尿道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因尿中含有丙酮,故有烂苹果气味。 ⒌ 酸碱反应 正常人尿液一般为弱酸性,PH4.5~7.5,平均为6。尿液酸硷性受饮食种类的影响,如进食大量蔬菜水果时,尿呈硷性,进食大量肉类时,尿则呈酸性。酸中毒患者其尿液呈强酸性,而严重呕吐患者的尿液呈强碱性。 ⒍ 比重 正常情况下成人的尿比重波动于1.015~1.025之间。一般尿比重与尿量成反比。尿比重的高低可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若尿比重经常为1.010左右,提示肾功能严重障碍。 排便障碍 便秘 腹泻 排便失禁 尿潴留 大肠的解剖:全长1.5m 盲肠:回盲瓣起括约肌作 结肠:升、横、降、乙状结肠 直肠:骶曲、会阴曲 肛管:协助和控制排便 概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