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1733-2011 泥螺滩涂养殖技术规范.docx
ICS65.150
B51
备案号: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1733—2011
泥螺滩涂养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Bullactaexaratabeachculture
2010-04-15发布2011-06-15实施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32/T1733—2011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标准由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南通北渔人和水产有限公司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明、王一农。
1
DB32/T1733—2011
泥螺滩涂养殖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泥螺滩涂养殖的环境条件、养成方式、养成滩涂及其整理、半人工育苗、补充移苗、养殖管理和起捕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泥螺滩涂养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407.4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3环境条件
3.1养殖场地
养殖场地应远离污染源,高潮带下区和中潮带中、上区,滩涂平面平缓,涂质稳定,泥质或泥沙质,敌害生物少,底栖藻类生长良好。底质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
3.2水质
水质应符合NY5052的规定,
4养成方式
滩涂筑桩围网养成。苗种来源:滩涂自繁、半人工育苗、补充移苗。
5养成滩涂及其整理
5.1养成滩涂
每亩20~50亩,用孔径0.84mm左右的网片网围成。5.2整涂整理
翻耕涂面,曝晒,平整涂面。5.3筑桩
每隔5m~10m筑木质桩一根,桩高离地面0.5m~1.0m。
6半人工育苗
6.1场地选择
宜选择潮流畅通、水质肥沃、地势平坦、底栖硅藻丰盛的中潮带上区。6.2育苗环境
育苗区底质无异色、异臭,含沙量70%~90%。
2
DB32/T1733—2011
6.3育苗塘建造6.3.1涂面整理
翻耕涂面,曝晒,清除杂贝及蟹类等敌害生物,平整涂面,培养底栖硅藻。6.3.2育苗塘建造
育苗塘四周以木作桩,用孔径0.25mm的聚乙烯网围成2㎡~5㎡的场地,进行育苗,塘顶用遮光网遮光,网高0.3m~0.5m,塘内每隔0.3m筑一根木桩。
6.3.3育苗塘管理
勤巡逻,防践踏,防敌害。6.4投放卵群
每年6月~9月向育苗塘投放卵群一次。6.5移塘
投放卵群30天后,将原育苗塘的桩、网移至旁边20m~30m处,另建新育苗塘。
7补充移苗
7.1苗种质量
外壳完整,腹足伸缩自如,无杂质,未被淡水浸泡,未受污染。7.2苗种清洗
苗种应用海水清洗。7.3苗种运输
运输采用干运方式,宜在夜间进行。运输时间不超过48小时。堆积高度不超过0.5m。避免阳光直射。7.4播苗时间
3月下旬~5月底。7.5苗种密度
规格为1万粒~2万粒/千克的苗种,播放量以养殖区达100粒/m2左右为宜。7.6播苗方法
用容器盛少量苗种,加入少量海水,再用手轻轻均匀撒播于滩涂上。
8养殖管理
8.1除敌害
螺类与蟹类:手工捉除;
鸟类:用打锣、鸣鞭炮、挂红旗等方式驱散。8.2饵料
每半月进行底栖硅藻培养,汛期到水前五天用发酵粪水泼洒,每亩10kg为宜,涂面施肥宜少量多次。
9起捕
9.1时间、起捕规格
在5月份后,起捕规格不小于600粒/kg。9.2方法
在晴天天气,捕大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