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思考题 1.我国中小学内部的领导体制经过哪些演变?总结其变革规律。 2.实行校长负责制,应从理论上明确哪些问题? 3.调查一两所中小学,了解他们实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和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校组织机构的职能 实现目标 组织资源 指导工作 沟通信息 协调关系 激励员工 讨论 河北省中小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参考资料 1.王毅《校长负责制不只是“校长说了算” 》 2.刘恬:中外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比较 3.学校领导体制改革研究报告 4.王彬: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弊端及对策的再分析 领导体制 校长责任制 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 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革命委员会制 党支部领导下的 校长分工负责制 校务委员会制 一、我国学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变革 1.校务委员会制 共和国建立初期,为尽快恢复和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由进步教师代表组成校务委员会制。 这种体制当时起了维护学校秩序,发扬民主,对学校进行初步改革的作用。但这种体制容易产生极端民主和工作无人负责的现象。 2.校长责任制 1952年3月,经政务院批准,由中央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小学实行校长责任制,设校长一人,负责领导全校工作。校长由政府委派,直接对人民政府负责。学校一切问题,校长有最后决定权。 这种体制,当时在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方面,在改变学校工作无人负责的现状方面,起了积极作用。缺点是没有建立监督机构和制度,以避免校长个人独断专行。 3.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57年整风反右后,中小学普遍建立党支部,党支部领导一切,实际上是书记说了算。 由于党政职责不清,出现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行政机构和行政负责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63年3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领导全校的工作。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和监督的责任。 实行这种体制以后,学校党政干部之间,职责分明,矛盾较少,行政机构的作用发挥较好,学校工作体现了以教学为中心。 5. “革命委员会”制 “文革”期间,领导体制混乱不堪,先是群众组织夺权,接着是工、军宣队和贫宣队管理学校,后来才叫“革命委员会”,连校长的名称也取消了。 6.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央教育部重新颁发《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 这种体制对于恢复被“文革”搞乱了的学校秩序起了积极作用,但它实质上是“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翻版,由于加了“分工”二字,反而造成了人们理解上的混乱,引发更多的矛盾。 二、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 (一)中小学领导体制的类型 委员会制:强调集体领导,强调发扬民主。 一长制:强调发挥行政作用,强调责任制。 (二)一长制和委员会制的优缺点 衡量领导体制优劣标准:效率 1.委员会制的的优缺点 优点: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考虑问题比较周详,可避免个人专权。 缺点:权力分散,责任不明,行动迟缓,效率较低,有时因意见分歧,使问题一拖再拖,也会贻误工作。 2.一长制的优缺点 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强调责任制和内行领导; 缺点:个人的智慧、才能和经验毕竟有限,考虑问题难免不周。如果主要决策人选择不当,就有可能导致滥用职权,贻误工作。 (三)中小学领导体制变革的特点 学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变革和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分不开。 凡是国家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时候,就很强调发挥校长的作用。 凡是受“左”的思想严重干扰,强调抓阶级斗争的时候,校长就退居次要地位。 (四)在什么情况下实行一长制或委员会制 凡是行政性的、事务性的、执行性的、技术性的、纪律性的,需要速决的一类事务的处理,宜采用一长制。 凡是方针政策、长远规划性的、立法性的、顾问性的、咨询性的、协调性的、学术性的,需要深入探讨的一类事务的处理,宜采用委员会制。 (五)结论 中小学宜采用一长制,即校长负责制。 高等院校宜采用委员会制,即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校长负责制 1985年5月2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制成了我国大多数学校必须实行的领导体制。 (一)什么是校长负责制 ?校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