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河大音像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说课稿[001].docx
全国河大音像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说课稿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是全国河大音像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Excel软件中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功能,旨在让学生掌握数据的基本操作,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Excel的数据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学生能够理解数据整理的重要性,提升对信息处理的敏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Excel数据排序的方法: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Excel中升序、降序以及自定义排序的使用方法。例如,通过实际操作,学生需要能够对班级成绩表进行排序,以便快速找出最高分或最低分的学生。
-熟悉数据筛选功能: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来提取特定条件的数据。例如,学生需要学会如何筛选出所有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或者筛选出特定科目的成绩。
-分类汇总的应用:学生需要理解如何使用分类汇总功能对数据进行分组统计。例如,学会根据性别对成绩进行分组,并计算男女生的平均分。
2.教学难点
-高级筛选条件的设置:学生在设置高级筛选条件时,可能会遇到条件表达式编写困难的问题。例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如何使用“大于等于”和“小于等于”条件来表达一个成绩范围。
-分类汇总的复杂应用:当数据量较大或需要复杂分组时,学生可能会在设置分类汇总的参数时感到困惑。例如,学生可能不清楚如何设置多个字段进行分组,或者如何对汇总数据进行排序。
-数据筛选与排序的综合运用: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将筛选和排序结合起来使用,这可能会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例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如何在筛选出特定条件的数据后,再对这部分数据进行排序。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际操作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步骤。
2.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排序和筛选中的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教程和交互式软件,帮助学生直观学习复杂操作。
4.设置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需要整理大量信息的情况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整理的重要性。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Excel的基本操作,如单元格的编辑、数据的输入等,为后续学习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Excel数据排序的方法,包括升序、降序和自定义排序的步骤。通过屏幕演示,展示排序操作的全过程。
-举例说明:教师以班级成绩表为例,展示如何对成绩进行排序,并解释排序对数据分析和展示的作用。
-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排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快速找到特定条件的数据。
3.教学活动(约20分钟)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数据集,进行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角色扮演:教师设定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销售员、市场分析师等,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实际应用场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独立完成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纠正错误。
-教师指导: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操作方法。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在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促进交流与反思。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家庭或学校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并撰写简要的分析报告。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格式和提交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能够熟练掌握Excel中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基本操作方法。具体包括:
-掌握升序、降序排序的步骤,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对数据进行排序。
-理解并能够运用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功能,提取符合特定条件的数据。
-熟悉分类汇总的应用,能够根据需要设置分组和汇总方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能力提升:通过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