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处理PPT课件(2021年-2022年).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接触机会 凡含碳物质于燃烧不完全时皆可产生C0,在工业生产中接触CO作业不下于70余种,CO通过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常见接触机会有: 1.炼钢、炼焦等冶金生产; 2.煤气生产; 3.煤矿瓦斯爆炸; 4.氨、丙酮、光气、甲醇等的化学合成; 5.使用煤炉、土炕、火墙、炭火盆等; 6.煤气灶或煤气管道泄漏; 7.使用燃气热水器; 8.汽车尾气; 9.使用其他燃煤、燃气、燃油动力装备等。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现场处理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 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现场处理 2.4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 2.4.1 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同时具有以下三点,可确认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a)中毒病人有一氧化碳接触机会; b)中毒病人短时间内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 c)中毒现场空气采样一氧化碳浓度增高,和/或中毒病人血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浓度大于10%。 CO中毒临床表现 急性CO中毒是吸入高浓度CO后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急性CO中毒起病急、潜伏期短。 轻、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乏力、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但昏迷持续时间短,经脱离现场进行抢救,可较快苏醒、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血HbCO浓度在10%至50%。部分患者显示脑电图异常。 CO中毒临床表现 重度中毒者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质状态。往往出现牙关紧闭、强直性全身痉挛、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可并发脑水肿、肺水肿、严重的心肌损害、休克、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皮肤水泡或成片的皮肤红肿、肌肉肿胀坏死、肝、肾损害等。 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50%。多数患者脑电图异常。 CO中毒其他临床表现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还可出现脑外其他器官的异常,如 皮肤红斑水泡、 肌肉肿痛、 心电图或肝、肾功能异常, 单神经病或听觉前庭器官损害等。 中毒事件的鉴别(病因) 急性硫化氢、 二氧化碳、 氮气、 甲烷 氰化氢中毒 同时要注意是否存在混合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 co不同中毒程度的疾病鉴别 轻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需与感冒、高血压、食物中毒、美尼尔氏综合征等鉴别, 中度及重度中毒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如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安眠药中毒等)引起的昏迷鉴别, 对迟发脑病患者,需与其他精神病、帕金森氏病、脑血管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现场医疗救援 现场医疗救援首要措施是迅速将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注意保暖。 有条件应尽早给予吸氧。 当出现大批中毒病人时,应首先进行检伤分类, 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现场医疗救援 现场检伤分类 a) 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昏迷;呼吸节律改变(叹气样呼吸、潮式呼吸);休克;持续抽搐。 b) 黄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意识朦胧、混浊状态;抽搐。 c) 绿标,具有下列指标者: 头昏、头痛、恶心、心悸、呕吐、乏力等表现。 d) 黑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 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现场医疗救援 对于红标病人要保持复苏体位,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黄标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反复抽搐、休克等情况时,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措施。 绿标病人脱离环境后,暂不予特殊处理,观察病情变化。 医疗救援措施 对于重症病人要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20%甘露醇250ml(儿童1g/kg-2g/kg)快速静脉滴注,于20-30分钟内滴注完毕。其他对症治疗,如出现抽搐者,给予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出现休克者,补充血容量,可酌情给予多巴胺或间羟胺等;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予以心肺复苏。 医疗救援措施 对于重症病人要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20%甘露醇250ml(儿童1g/kg-2g/kg)快速静脉滴注,于20-30分钟内滴注完毕。 其他对症治疗,如出现抽搐者,给予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出现休克者,补充血容量,可酌情给予多巴胺或间羟胺等;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予以心肺复苏。 病人转运 中毒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尽可能转送至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 中毒血液样品的采集和检验 3.1 采集样品的选择 最好采集病人中毒8h内的血液;死亡病人可采集心腔内血液,可不受时间限制。 血HbCO系CO中毒唯一特异的化验指标,但只有及时测定才对诊断更有参考意义。脱离中毒环境8小时以上患者,血中HbCO多在10%以下。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快速简便。 医院内救治 病人交接 中毒病人送到医院后,由接收医院的接诊医护人员与转送人员对中毒病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交接,并签字确认。 4 医院内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