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鞘蛾性信息素应用技术规程.docx
1
DB14/T830—2013
华北落叶松鞘蛾性信息素应用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华北落叶松鞘蛾性信息素应用的术语和定义、材料准备、诱捕器设置及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境内华北落叶松鞘蛾性信息素应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华北落叶松鞘蛾
鳞翅目,鞘蛾科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叶肉,大发生时针叶被蚕食,落叶松林一片枯黄,严重影响落叶松生长和种实产量,为危害华北落叶松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
2.2
昆虫性信息素
由昆虫某一性别个体分泌于体外,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所接受,并引起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如觅偶、定向求偶和交配等)的微量化学物质。
2.3
监测
适时调查了解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动态,包括种类、种群数量、分布区域和发生危害以及成灾情况,为趋势预报提供基础数据的生产活动。
3材料准备
3.1诱芯
诱芯为橡胶材质、诱芯的主要化学成分:Z5-10:OH[顺-5-癸烯醇]、剂量100ug/诱芯。3.2诱捕器
一种非粘胶聚乙烯圆筒型诱捕器,样式及组装方法见下图。
2
DB14/T830—2013
3.3辅助材料
12~14#铁丝、直径2cm左右的脱脂棉球和80%敌敌畏乳油原液。
4诱捕器设置
4.1设置时间
根据各地华北落叶松鞘蛾羽化期而定,宜在华北落叶松鞘蛾羽化前2~5d内设置,直到羽化结束后连续3d没有诱捕到华北落叶松鞘蛾为止,可参考附录A。
4.2地点选择
4.2.1用于监测时诱捕点应选择林缘、林间空地及郁闭度小的林分,最适宜的树龄范围15~35年生的落叶松林。优先选择人工林和纯林、其次是次生林、原始林。实施地点应尽量选择在远离公路和灯源、人为干扰少、林相典型且行走方便的林地。
4.2.2监测时地势相对平坦、分布面积大的林地,宜在距林缘20m的林地内或在林内中间的空地处设立诱捕点;地势复杂、坡度大的林地,宜在山上坡相对位置较高处设立诱捕点。
4.2.3防治时按(20~50)m×(20~50)m范围设置一个诱捕器。
4.2.4诱捕点可用GPS定位。诱捕器设置情况记录表参见附录B表B.1。
4.3设置方法
在选定的诱捕点处按照诱捕器的使用说明组装诱捕器。在树冠阳面的外缘枝条上悬挂诱捕器,高度应以树冠下层枝条(2.0~2.5)m为宜,诱捕器下的塑料桶内放入DDVP棉球用来杀灭诱到的鞘蛾。诱芯放
3
DB14/T830—2013
置在诱捕器最上面的圆孔内,并用细铁丝固定,每隔2d检查记录一次诱捕器诱捕到的华北落叶松鞘蛾的雄蛾数量。DDVP棉球根据情况随时更换,以保持其有效性。
5应用技术
5.1发生期预测
用于发生期预测,在已选定的林分内一般设置5个信息素诱捕器即可,诱捕器间距30m,并呈一直线,每天或每2d检查记录一次诱捕器诱到的雄蛾数量,直至成虫期结束。统计每天或每2d诱到的平均雄蛾数量,从平均雄蛾数量上就可明显看出鞘蛾成虫发生的始、盛和末期;或以日期为横轴、以诱捕量为纵轴作出折线图,就可显示出鞘蛾成虫发生的始、盛和末期。利用成虫期与幼虫期的期距,可以预测幼虫的发生期,记录详见附录B表B.2。
5.2发生量预测
用于发生量预测时,在已选定的不同虫口密度的实施地点内,设置适当数量的信息素诱捕器,并适时(如1周)检查记录一次诱捕器诱到的雄蛾数量,直至成虫期结束。统计每个诱捕器诱到的平均雄蛾数量。以虫口密度——平均诱捕量之间建立相关关系,利用回归方程对发生量进行预测。回归方程预测按公式(1)计算。
Y=aX2+bX+c(1)
式中:
Y为诱捕量;X为虫口密度,记录详见附录B表B.3。
5.3大面积诱杀防治
用于防治时,选择华北落叶松鞘蛾低、中虫口密度的林分,在林分中每间隔50m放置一个诱捕器,诱捕器下的塑料桶内放入DDVP棉球用来杀灭诱到的鞘蛾。诱芯放置在诱捕器最上面的圆孔内,并用细铁丝固定,每周检查记录一次诱捕器诱到的华北落叶松鞘蛾的雄虫数量,直至成虫期结束,统计诱到的雄蛾总量。防治时应设立对照区。
5.3.1防治效果检查5.3.1.1检查内容
防治后的幼虫期每50cm标准枝虫口密度。5.3.1.2检查时间
防治后在幼虫盛期检查一次。5.3.1.3检查方法
在防治区和对照区按总面积的1%设置临时标准地,每标准地随机抽查10株,计算防治区幼虫虫口密度和对照区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