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人工林固碳增汇技术规程.pdf
落叶松人工林固碳增汇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人工林固碳增汇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原则、适宜区域、培育目标与林分质量、
固碳增汇技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要求、碳汇计量与监测、档案管理等内容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辽宁东部林区日本落叶松(Larixkaempferi)、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以
生态系统固碳增汇为目标导向,兼顾木材培育的人工纯林的培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LY/T2118大径级用材林培育导则
LY/T2787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规程
LY/T2988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
T/0085碳汇型国家储备林经营指南
DB21/T706森林经营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碳汇存储年限(carbonsinkstoragelife)
人工林从造林或经营到林分主伐之间的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计量。
3.2
固碳增汇技术(improvementofcarbonsinkfunction)
指对现有林分采取密度调整、补植乡土树种、幼林抚育、修枝等综合抚育技术措施,改善林木生长
条件,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生长量,提升森林碳汇功能的经营活动。
3.3
大径级用材林(large-sizetimberforest)
指以培育大径材为主要目的的林分(大径材比例达到50%以上)。大径材标准按照LY/T2118执行。
[来源:LY/T2787-2017,定义3.3]
1
3.4
复层林(multi-storiedforest)
乔木树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林冠层次的林分。从层次的组成形态上可以分成二层复层林、多
层复层林、恒续复层林等。
3.5
冠下更新造林(reforestationundercanopy)
对森林进行部分采伐后,仍保留一定的上层树冠郁闭度,并在林下采取人工方式进行更新的一种造
林方式。
3.6
珍贵乡土树种(Preciousnativetreespecies)
指本地区天然分布树种或者已引种多年且在当地一直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并被列入国家或省级珍
贵树种名录,具有较高价值或优良材质的树种。
4原则
对现有落叶松人工纯林固碳增汇应遵循以下原则:
a)坚持因林制宜,分类经营,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b)以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为重点;
c)以减少土壤碳排放,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稳定性为依据;
d)以固碳增汇为目标导向,兼顾培育大径材(大径级林木)和增加木材资源储备为主要目的。
5适宜区域
位于长(春)大(连)线铁路以东(铁岭到大石桥一线以东),即北纬39°8′~43°1′,东经122°
3′~125°1′,部分山地丘陵地区。基本情况参见附录A。
6培育目标与林分质量
6.1培育目标
6.1.1公益林
目标林分为红松(落叶松)-阔叶树异龄恒续复层林。
a)落叶松、阔叶树目标树最终保留100株/hm2222
~150株/hm(林分密度200株/hm~250株/hm);
b)落叶松生长周期61年以上,目标直径≥40cm,阔叶树生长周期81年以上,目标直径≥45cm,目标
蓄积量200m323222
/hm~310m/hm,森林植被碳储量77t/hm~120t/hm,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达到3.5g/Kg
以上,森林生态系统年均固碳量达到2.5t/hm2以上。
6.1.2商品林
目标林分为红松(落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