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人工林培育技术规程.pdf
落叶松人工林培育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Larixspp.)人工林培育技术的作业设计、苗木选择、造林、抚育管理、档案
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落叶松人工林培育技术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LY/T1000容器育苗技术
LY/T160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3作业设计
造林作业设计参照LY/T1607规定执行;抚育设计按GB/T15781规定执行。
4苗木选择
造林苗木应经过检验检疫,不可以使用带有森林病虫害检疫对象的苗木。裸根苗应达到GB6000规
定的Ⅰ、Ⅱ级苗木标准,容器苗执行LY/T1000的规定,苗木质量检验GB6000规定执行,未制定地方
标准或国家标准的苗木类型和树种,应选用品种优良、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的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壮
苗。
5造林
5.1造林地选择
可选择采伐迹地、林中空地、退耕还林地、火烧迹地等宜林地。
5.2整地
5.2.1整地时间
造林前1个生长季(经过一个雨季)进行整地。
5.2.2整地方式
1
穴状整地、带状整地。
a)穴状整地是山地广泛采用的整地方法,沿着等高线布设,正方形或是长方形,穴面略向内侧倾
斜,成“品”字形配置。整地规格:深度35cm以上,口径60cm×60cm。在灌草较密地带,整地
规格适当大些。
b)山地丘陵带状整地要沿着等高线进行。带状整地宽度60cm以上,带长根据地形确定,不能过
长,每隔一定距离应保留0.5m~1.0m自然植被。
5.3造林林型
5.3.1落叶松混交林
在立地条件较差,生态状况脆弱的地区,营建落叶松混交林。
5.3.1.1混交方式
落叶松混交林以带状混交为主,可以行间混交和块状混交。
5.3.1.2混交树种选择
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定向培育、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落叶松可以与云杉、红
松、樟子松、桦树、蒙古栎、水曲柳、黄菠萝、色木槭、紫椴等树种混交。常见混交树种生物学特性参
见附录A。
5.3.1.3混交比例
落叶松为主的针叶树与阔叶树种混交,针阔比在6:4或是7:3。
5.3.2落叶松纯林
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实行集约经营,营建落叶松纯林。树种一般选用日本落叶松、长白落
叶松。
5.4造林时间和方法
5.4.1裸根苗造林时间和方法
在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旬,苗木萌发前,土壤解冻25cm时造林,栽植方法按GB/T15776规定执
行。
5.4.2容器苗造林时间和方法
容器苗在春夏秋三季均可造林,多在雨季造林。栽植时候,容器苗轻放入穴中,埋土踏实。对于苗
木根系不易降解的容器,要将容器去除再造林。
5.5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依据立地条件、不同林型和培育目标的要求而定。
5.5.1落叶松混交林造林密度
22
混交林初植密度1650株/hm~4400株/hm。
5.5.2落叶松纯林造林密度
2
22
纯林初植密度2200株/hm~2500株/hm。
5.6树种配置
落叶松混交林造林的树种配置以小班为单位,采用2种以上树种进行带状、块状混交。配置是要考
虑种间关系稳定、方便施工,有利于水土保持等因素。
a)应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应性、抗逆性和种间相协调的树种混交。
b)根据立地条件、培育目标和种间关系等因素行状、块状等适宜混交方式,也可与造林地上已有
的幼苗、幼树随机配置形成混交林。
c)应采用多树种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