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资料.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胸腔闭式引流术 孟玉婷 2 鼓励病人咳嗽,以尽早排出肺内痰液和陈旧性血块,使肺复张,肺复张有利于胸腔内积气和积液的排出。对无力咳嗽的病人,护士一手按压切口,另一手的中指按压胸骨上窝处,刺激总气管,以引起咳嗽反射有利咳痰。手术和胸腔置管均可使肋间肌和膈肌运动受限,呼吸功能受到影响,使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减弱,肺泡和支气管内易积聚分泌物,并逐渐变粘稠,且不易被咳出。在术后第1日晨给病人做超声雾化吸入,并要求每个护士能熟练作雾化、拍背、协助排痰操作。 由于开胸手术会有气体在胸腔残留,加上肺段切除或肺裂不全行肺叶切除后造成肺段面漏气,术后病人在咳嗽、深呼吸后会有气体自引流管逸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均可自行愈合。对于有严重漏气现象的病人不要鼓励病人咳嗽,以免使肺段面愈合时间延长,不利术后早期拔管。 提 问 1. 排气、排液的穿刺部位? 2. 挤压胸腔引流管的方法? 3. 协助病人做翻身、拍背、排痰操作? 4. 胸腔引流管脱落的应急处理? 胸管移除后的观察: 伤口在数日内即可愈合,约7天可拆线。 饮食方面应进食清洁、新鲜、丰富蛋白质、维生素之食物,以利伤口愈合,并无其它特别禁忌。 若有分泌物及红肿热痛等异常现象需即告医生。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或任何可刺激支气管的情形,以免引起严重咳嗽。 若突然有剧烈的胸痛或呼吸困难,需即告医生。 * 历史回顾: Gotthard Bulau(1836—1900)德国汉堡人,胸腔闭式引流的创始人。 “我始终相信虹吸引流的主要优点是降低了胸膜腔内的压力,从而使肺能复张.” 胸膜腔的解剖: 由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之间形成封闭的腔隙,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摩擦。 胸腔的解剖: 右肺间隙、纵膈、左肺间隙 胸膜腔示意图1: 胸膜腔是一个位于肺和胸 壁之间的潜在腔隙 胸膜腔示意图2: 胸膜腔独特的生理特征 负压,是胸膜腔独特的生理特征 正常平静呼吸时吸气压力为-0.8~-1.0kpa(-8~-10cmH2O)。 呼气时-0.3-0.5kpa(-3~-5cmH2O) 深呼吸时为-6 kpa(-60cmH2O)至3 kpa(+30cmH2O) 胸膜腔负压是维持肺气体交换的重要条件。 胸腔闭式引流的概述: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应用较广的技术,是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以重力引流为原理,是开胸术后重建、维持胸腔负压、引流胸腔内积气、积液,促进肺扩张的重要措施。其目的是为更好地改善胸腔负压,使气、血、液从胸膜腔内排出,并预防其反流,促进肺复张,胸膜腔闭合;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受压。对脓胸病人,应尽快引流,排除脓液,消灭脓腔,使肺及早复张,恢复肺功能。 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 胸腔闭式引流能排除胸腔内液体或气体,维持胸膜腔的负压,使肺保持膨胀状态,使纵隔处在正常位置。? 胸腔闭式引流的操作方法 胸腔引流管的大小: 目前常用的引流管是透明的硅胶管,有多个侧孔,管体上有一条不投射线的标志线,外径6F(儿科)--40F不等; Foley气囊导尿管: Arrow静脉留置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乳胶管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安置: 目的 部位 引流管 排气 患侧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间 质地较软,管径1cm的塑胶管 引流液体 患侧腋中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 质地较硬,管径1.5—2cm的橡皮管 引流脓液 脓腔的最低点 质地较硬,管径1.5—2cm的橡皮管 水封瓶为一广口玻璃瓶,以橡胶瓶塞密封瓶口,瓶塞上穿过长、短各一两根玻璃管。长玻璃管一端,应与胸腔引流管连接,另一端应在瓶内水面下2cm。引流瓶应较胸膜腔低50-60cm。瓶内应放置消毒盐水或冷开水,放入水后应作标记。根据引流瓶外的刻度(标记),可以随时观察及记录引流量。每日应更换引流瓶内消毒水一次。引流管必须保持通畅。若引流管通畅,则长玻璃管内液面,随病人呼吸而上下波动。液面波动停止,则表示引流管已被堵塞,或肺已完全膨胀。若气胸经水封瓶引流后,仍有持续漏气可改用负压吸引装置。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要点 1 每日更换引流瓶1~2次(根据引流液情况而定),并观察负压的大小和波动,了解肺膨胀的情况。如引流瓶内有大量泡沫存在影响气体的引流时,可在引流瓶内加入数滴95%的酒精,以降低泡沫的表面张力,消除泡沫,保证引流通畅。为保持引流管通畅,手术后要经常挤压排液管,一般情况下,每30min挤压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 挤压方法:护士站在病人术侧,双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处10~15cm,太近易使引流管牵拉引起疼痛,太长则影响挤压效果。挤压时两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