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2(人教版).doc

发布:2017-06-13约4.59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7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2(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2017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2(人教版) 1.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人民币的品种较多,从币值看:元、角、分;从材料看:纸币、硬币;版次看:新版、老版,为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材出示了整套人民币。只是当时还没有现在新发行的5元,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 3、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教学 4、增加了认识物品价格的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品的价格,但在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一般都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的,而一年级学生还没学小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材只出现到角的价签,并且回避了小数的意义,只是通过(第50页例6)结合几种商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由此认识商品价签的含义。 5、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1、为学生提供学习用的模拟钱币 2.通过多种活动,认识人民币。 3.把握好教学要求。 1)商品标签的认识,不要出到分的。 2)人民币的计算,一般是相同币值的人民币相加减,不同币值的只是简单的,都是可以用20以内和100以内的计算知识解决的。 1.小数表示的人民币的计算要求到什么程度? 1)将元转化成1元2角,元转化成8角,列出加法算式。(2)将1元2角变换成12角。(3)计算12角+8角,等于20角。(4)将20角变换成2元。像这样涉及复名数和进或退位的计算要不要学生掌握? 2.有些计算题超出所学范围怎么处理? 55页第11题(下图),一袋大米20元,一桶油39元,问买这两样东西共要多少钱?解决这一问题,要算20+39,这样的计算要到下一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才学,计算超出了范围,这样的练习如何处理? 100以内的加减法”之前出现确实不妥,在教材修改前,可选用下面两个办法。一是,改变数据使计算限定在所学范围。二是将“人民币的认识”整个单元移到“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后教学。 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几时的基础上,认识几时几分,关于这部分的教学目标是 1.会读、写几时几分。 2.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1.引导学生用上午、下午、晚上,帮助学生说出时间。 12时记时法,不用24时记时法,老师在教学时就注意用上面的词语,帮助学生说时间。 2.注意通过直观操作,认识时间。 1时=60分。 30来表示,可能不太理解,这里可以结合分针、时针转动的关系,使学生看到当时针转过半个大格时,分时正好转过了半个钟面,所以半时写成30,分针正好指着30分,所以12时半可以写成12:30。 第八单元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探索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原通用教材里也曾安排过,但没有单独编排,只是作为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1、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2.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有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 这部分内容安排了7个例题。 1~例4,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以它为基础,重复出现。例1~例3,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例4,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为从数量角度寻找规律做了铺垫。 5~例7,层次不同,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5,规律与例4类似,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从数量的角度观察,数字的排列规律,也是循环出现的。为了帮助学生从观察数量角度寻找规律,教材把每种物体对应的数量都写了出来,引导学生按这样的角度,寻找后面的规律。 6,没有循环组,要从图形的数量上去寻找规律。数字的排列规律是等差数列。为了明确这一规律,还将相邻两个数的差标明了出来。 7,没有图形,只出数,通过观察找出数的排列规律,抽象程度更高。也是等差数列。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猜一猜: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想下一个图形是什么。 找一找:针对同一种排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如形状、颜色、数量等)观察寻找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安排用学具卡片设计规律的活动。如用圆、三角形、五角星等。 摆一摆:让学生自选或给学生提供材料,设计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 演一演: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发现的规律。如声音、动作、节奏等,用拍手、跺脚表示△○△○△○的规律等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