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4-02 直线度误差检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形位误差检测 直线度误差及其检测 任务3 直线度误差检测 知识点: 直线度公差; 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的检测; 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的检测; 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的检测 技能点: 正确检测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的检测; 正确检测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的检测; 正确检测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的检测; 能根据检测结果评定零件的直线度是否合格 1、知识引入 直线度误差对配合性能的影响 1. 直线度误差 直线度误差: 实际直线对理想直线的变动量,理想直线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 被限制的直线有平面内的直线、直线回转体(圆柱何圆锥)上的素线、平面与平面的交线(形成空间直线)和轴线等。 2. 直线度误差分类 根据对被测要素不同的要求,直线度误差的检测可分为: (1)在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 (2)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 (3)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 2. 直线度误差分类——给定方向上 (1)在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 给定方向上直线度的标注和公差带 a)标注 b)公差带 (1) 直线度公差符号 (2) 被测要素 圆柱面的任一素线 (3) 公差带大小 (4) 公差带形状 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 (5) 公差带方向 理论方向是与指引线箭头方向垂直 实际方向由最小条件确定. (6) 解释:被测圆柱面的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内. 2. 直线度误差分类——任意方向上 (2)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 任意方向上直线度的标注和公差带 a)标注 b)公差带 (1) 直线度公差符号 (2) 被测要素 圆柱体的轴线 (3) 公差带大小 (4) 公差带形状 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5) 公差带方向 任意方向 (6) 解释: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柱面内. 3. 直线度误差分类——给定平面内 (3)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 给定平面内直线度的标注和公差带 a)标注 b)公差带 (1) 直线度公差符号 (2) 被测要素 被测表面的素线(用平行平面截割零件,所得零件表面与截平面的交线) (3) 公差带大小 (4) 公差带形状 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直线 (5) 公差带方向 理论方向是与指引线箭头方向垂直 实际方向由最小条件确定. (6) 解释:被测表面的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直线之间. 3. 直线度误差评定 按照形状误差定义,应按最小条件来评定直线度误差。因为评定结果是唯一的,且误差值最小,对保证零件上被测要素的合格率有利。 但实际应用中,在满足零件功能的前提下,可采用一些近似方法。 (1)最小区域法 (2)两端点连线法 9.评定形状误差的最小条件准则 (1)对于轮廓要素(线、面轮廓度除外) 符合最小条件的理想要素应处于实体之外且与被测实际要素相接触,并使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 9.评定形状误差的最小条件准则 (2)对于中心要素(轴线、中心线、中心平面等) 理想要素应仅位于被测实际要素之中,并使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 注意: 最小条件是评定形状误差的基本原则。按“最小条件”原则评定形状误差,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形状误差定义,且误差最小,最为理想,对保证零件上被测要素的合格率有利。 按照形状误差定义,应按最小条件来评定直线度误差。因为评定结果是唯一的,且误差值最小,对保证零件上被测要素的合格率有利。 但实际应用中,在满足零件功能的前提下,可采用一些近似方法。 (1)最小区域法 (2)两端点连线法 3. 直线度误差评定——最小区域法 最小区域法(与公差带概念完全吻合): 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并以此作为评定形状误差的依据。 3. 直线度误差评定——最小区域法 由两平行直线包容实际线时,成为高低相间的三点接触,具有如图 中两种形式之一时,即形成最小包容区域 3. 直线度误差评定——最小区域法 由两平行平面包容实际线时,沿主方向(长度方向)上成为高低相间的三点接触,具有如图 中两种形式之一时,即形成最小包容区域。 3. 直线度误差评定——两端点连线法 两端点连线法: 以被测线段的首尾两点连线作为理想直线,被测实际直线对该理想直线的最大变动量为直线度误差。其评定结果也是唯一的。 如图,直线度误差为(dm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