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 第一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把儿童心理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教学能促进学前儿童智慧的发展,但通过教学来加速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超越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1896—1980) 第一节 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历程 (二)国内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1. 康有为(1858—1827) 2. 蔡元培(1868—1940) 3. 张雪门(1891—1973) 4. 陈鹤琴(1892—1982) 5. 陶行知(1891—1946) 民主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 (1)提出完整的学前社会公共教育体系,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 (2)提出以儿童为本位,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然、自由的发展,并认为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养育。 (3)虽重视学前教育的思想可贵,但提出的学前养育机构代替家庭教育是不现实的,只能辅助家庭和家庭共同合作教育儿童。 幼儿教育家张雪门 (1891—1973) 曾在北平主办香山慈幼院的幼稚师范学校和幼稚园,他对幼儿教育理论和幼稚园课程进行研究,出版了不少幼儿教育译著。主要著作幼《幼稚园教育概论》、《新幼稚教育》、《幼稚园的课程》、《幼稚园的研究》、《幼稚院组织法》等。 陈鹤琴(1892-1982) 浙江上虞县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五四”运动后新教育的第一代创业者,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我爱儿童,儿童爱我——陈鹤琴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于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还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 我爱儿童,儿童爱我——陈鹤琴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3)幼儿园课程理论; (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陈鹤琴教育主张总结 (1)他主张幼稚园要注意儿童的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2)主张幼稚园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并与家庭合作教育儿童; (3)主张幼稚园的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采用游戏方法,游戏符合幼儿年龄特征; (4)主张多在户外活动。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1891—1946) 我们要建设省钱的、平民的、适合国情的乡村幼稚园——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教育救国的思想影响下,他毕生从事旧教育的改革,推行生活教育、大众教育,为我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实践中,他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贡献和观点: (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揭露、批评了我国幼稚园的三种病症: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主张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2)重视幼儿教育。陶行知先生高度评价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向社会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幼儿教育是为人生之基础”,是“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第一节 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历程 (三)初创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 1.针对性——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系统性——学科领域研究逐渐系统化 3.理论性——完善的学前教育理论 第一节 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历程 四、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之后) (一)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个方法论; 理论 实践 (二)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第二节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学前教育现象 学前儿童在家庭、幼儿园等各个场合中的表现; 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 2、学前教育规律 3、学前教育理论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这一特定 阶段教育规律,以及阐明学前教育理论的科学。) 学前教育学 傅建明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第一讲 概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历程 第二节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三节 学前教育的功能 第四节 学前教育的效益 本章学习目标与要求 了解学前教育学产生和演变的阶段,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 ; 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