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心,肺,脾,肝,肾.pdf
中医五脏,心,肺,脾,肝,肾--第1页
中医五脏,心,肺,脾,肝,肾
温馨提示:本站发布的中医五脏,心,肺,脾,肝,肾仅供参考,若按摩、
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
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
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
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附:心包络)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
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
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
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
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
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
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
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
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
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
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
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
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
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
中医五脏,心,肺,脾,肝,肾--第1页
中医五脏,心,肺,脾,肝,肾--第2页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
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
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
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
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
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
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
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
称之为“脉搏”。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
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
脏的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机能正常,则脉搏节律调匀,
和缓有力。否则,脉搏便会出现异常改变。
心要完成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心之形
质无损与心之阳气充沛。心气与心血、。心阳与心阴既对立又统一,
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脏的正
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作用。心阳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
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其二,血液的正常运
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所以,心阳气充沛,
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其中任何一
个因素异常,都可改变血液循行状态。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气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