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五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 脏
定义:
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化生、贮藏功能,生理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中医五脏不局限于解剖概念。
应用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脏象(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脏,古称藏。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录
生理功能
互相影响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脏与六腑
五脏-心
心的解剖形态
心的生理功能
心的生理特性
五脏-肺
肺的解剖形态
肺的生理功能
肺的生理特性
五脏-脾
脾的解剖形态
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
五脏-肝
肝的解剖形态
肝的生理功能
肝的生理特性
五脏-肾
肾的解剖形态
肾的生理功能
肾的生理特性
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
五脏解图
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互相影响
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 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脏解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五脏与六腑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
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肾的气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
五脏-心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解剖形态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
心脏
《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