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10.《风的形成》(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docx
第二单元10.《风的形成》(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10.《风的形成》(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风的定义、风的形成原因、风的作用以及风向的判断。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风的形成过程,掌握风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认识到风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四年级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天气和气象的知识,比如云、雨、雪等自然现象的形成。他们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关于风的形成原理可能了解不多。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四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他们喜欢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来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正在发展中,他们能够通过直观演示和简单实验来理解抽象概念。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动手操作来学习,而其他学生可能更偏向于听讲和阅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对风的形成原理可能感到抽象难懂,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此外,对于实验操作,学生可能存在操作不当或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的情况,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此外,由于风的形成涉及多个因素,学生可能在分析问题时容易感到困惑,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逐步深入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科学》教材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2.辅助材料:准备有关风的形成过程的相关图片、示意图、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直观展示风的形成。
3.实验器材:准备气球、塑料袋、风向标等实验器材,用于学生动手操作,验证风的形成原理。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安全、舒适地进行实验和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风是从哪里来的吗?”引发学生的思考。
-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图片,如风吹动树叶、帆船随风而行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讨论风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讲解风的形成原理,包括大气压力差、空气流动等基本概念。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风的形成过程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通过实验演示,如气球吹风实验,让学生观察风的形成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风的形成原因。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在一个密封的容器内产生风,风会从哪里来?”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答问题,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纠正错误,强调风的形成条件。
-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风的形成原理的掌握程度。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的形成原理和风的作用。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风的现象,并思考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提醒学生在下一节课继续学习风的相关知识。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风向和风力变化。
-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课堂所学,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布置思考题:风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风能?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2.能力提升:
学生在本节课中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解释结果。这种能力对于他们在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中的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3.思维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风的形成原理,锻炼了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现象相结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习兴趣:
学生对风的现象充满好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他们开始关注自然现象,并尝试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现象,这种兴趣有助于他们持续探索科学知识。
5.价值观和态度:
学生在学习风的形成过程中,认识到风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他们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6.实践应用: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如气球吹风实验,能够亲身体验风的形成过程。这种实践应用有助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