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材教法分析】:
(一)、《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在某些语句的理解上有点难度,但是人物描写非常传神,性格鲜明,正义凛然,气势磅礴,是一篇训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好材料。相信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如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信能较好地掌握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互相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整体文意的把握上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用反复朗读和分角色表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
(二)、文章塑造的唐雎这一人物形象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抗争,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并且说话技巧十分高明。可以用提问探究、双向互动的方法探讨唐雎说话的技巧和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实现学习文言文古为今用的教学目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整体把握课文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表演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领悟言辞的巧妙美。
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法指导:
1.在诵读中把握重点字词,在翻译、探究中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在理清叙事脉络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
3.反复诵读,了解通过个性化对话和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
2、学习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1、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2、唐雎说话的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另一个侠士的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毫不畏惧地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关于作品及写作背景:1.作品介绍: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名《国策》、《国事》。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唐雎不辱使命》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流传甚广,文艺性很强,可当作文学散文或小说来读。
2.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三、释题:“不辱”的含义
四、录音范读、个别朗读,正音后全班齐读课文。
五、借助课文注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自行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教师巡行其间指导,遇到共同难点的字词句,板书黑板作提示)
六、整体感知课文: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果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七、小结:用简洁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凶暴的秦王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八、布置作业:
1、理清课文脉络,翻译课文。
2、认真阅读课文,尤其是唐雎和秦王舌战的部分,准备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对课文字词、句意的掌握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使人谓 虽然,受地于先王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请广于君 怫然怒 布衣之怒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寡人谕矣
2、请个别学生口译文段句子大意,教师作适当补充,用投影显示译文,帮助学生更好掌握
(注意加点词)
(1)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因使唐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