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学语文教案》.doc

发布:2016-03-07约4.1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课 《木兰诗》一、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①预习本课内容 ②熟读课文 ③搜集有关花木兰的有关资料 二、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运用了排比、对偶、互文、夸张等修辞手法,刻画出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富有传奇色彩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文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志愿和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二、范读课文。 板书课题木兰诗 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 A认真听读,不出声。 B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C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3、听完了一遍课文,同学们,你们有哪些话想要说呢? 4、指名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弄懂意思,整体感受。 1、导入:好,刚才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好,那现在,老师把时间交给大家,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扫除字词障碍。 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析字音   机杼 军帖 可汗 金柝 鞍鞯   戎机 辔头 云鬓 溅溅 燕山   胡骑 啾啾 著我旧时裳   (2)掌握下列多音字   骑 转 强 帖   (3)通假字   帖花黄 看火伴   (4)辨析字形   柝、析、拆、折 戎、戍、戌、戊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   明确:(1)zhù tiè ké hán tuò jiān rónɡ pèi bìn   jiān yān  jì jiū zhuó   (3)“帖”通“贴” “火”同“伙”   (4)金柝、分析、拆开、折断 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1)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1)组为“二一二”节拍,(2)组为“二三”节拍,(3)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   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测试题如下:(多媒体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问女何所忆 ②愿为市鞍马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④朔气传金柝   ⑤惟闻女叹息 ⑥赏赐百千强   ⑦著我旧时裳 ⑧旦辞爷娘去   ⑨出郭相扶将 ⑩当户理红妆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