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关联企业信贷风险防范措施研究文献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关联企业信贷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就是不断攀升的信贷风险,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以成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迫在眉睫的任务。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体系是银行加强风险控制、实施内部监督和制衡的重要内容。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银行业还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和为银行增加价值方面的作用,内部审计仅局限于查处简单的违法违规问题,而对银行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很少做出评价和建议。为此,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树立风险管理审计的理念,强调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评估职能。
1 国内学者对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
1.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关联交易的基本内涵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也是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债务造成违约而给经济主体经营带来的风险。严太华和战勇(2007)和孔艳杰(2006)认为,由于理论界对风险认识的不一致性,导致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阐释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贷风险是指风险所致的结果有损失的一面,也有盈利的一面;而狭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只有损失的一面。魏国雄(2008)提出,目前在实践中普遍接受的是广义的信贷风险定义,即指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总结,可以发现学者对信贷风险的基本内涵偏向于广义的定义,是由于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本息、逾期不归还或违约等不确定因素而引起商业银行收益变动的可能性。
董军和余春道(2004)提出,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 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其主要形式有: 购买或销售商品; 购买或销售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 如设备、建筑物、股权等; 提供或接受劳务; 代理销售货物、签订合同; 租赁; 提供资金, 包括现金、权益性资金或实物形式的贷款等; 为获得借款履行买卖、劳务合同等所提供的担保; 管理方面的合同; 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 使用商标、技术、专利等方面的许可协议; 支付关键管理人员的报酬等。
1.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表现
关于信贷风险的成因,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家军(2006)认为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其深层原因则在于经济活动中 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尹晋萍(2000)指出,风险的形成都与内控制度不健全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内控的理解存在偏差, 还没有摆正内控与业务的关系,并缺少相互制约的约束机制。
黄祖斌(2005)分析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比例高,削弱银行资产流动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成本大量转嫁到国有商业银行,使银行负担沉重;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信贷风险加大趋势。林水挺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其管理与防范》中指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表现为“七性”,即历史沉积性、政府干预性、市场盲目性、道德困境性、管理失误性、法律缺陷性和根源体制性。张健和陈莉(2004)认为:从银行角度看,银行本身就是携带风险产生的主体,即银行是信贷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从使用贷款的借款者来说,是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和关注的客体,对银行来说是外部风险。赵毅(2001)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生成机制的角度来看,在理论上可划分为政策性、商业性和混合性不良贷款。曹永刚,王 萍,类成曜(2001)指出,当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量多面广、积聚加速。究其成因,主要是由于产权制度残缺、市场机制扭曲、管理体制不顺、信用基础薄弱所造成的。信贷业务长期萎缩使得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的信用的审核形同虚设,贷款企业置社会诚信于不顾,或经营不善导致无钱还贷,或故意占用银行资金有钱也不还,导致我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不良债权居高不下。
王建(2010)认为商业银行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用膨胀风险、担保虚化风险、信贷资金挪用风险和贷款偿还风险。而导致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关联企业集团内在的特点是风险产生的根源;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关联交易称为企业利润交易的调节阀和逃避银行再无的主要手段;银行内部信贷控制机制存在缺陷、管理粗放。
1.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1.3.1 内部审计在风险防范与管理中的作用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颁发的《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突出强调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同年巴塞尔委员会在其颁布的《银行内部审计和监管当局与审计人员的关系》中就采用了该定义,因此,胡继荣和刘慧芳(2008)认为:“此定义将现代内部审计业务触角广泛地伸向企业风险管理领域,其对风险管理的关注,昭示着内部审计的新时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时代的到来。”
王光远(2007)认为,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确认者,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