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首先,“保护为主”突出了国家动员全社会共同保护的原则,是对过去偏重于使用的方针的一种纠正,是观念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抢救第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因为,“抢救”是目前迫在眉睫的工作;其次,“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是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在立足保护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而适度地开发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更有效的保护;再次,“抢救”、“保护”和“利用”的目的是“传承发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满足人民大宗精神生活的需要,更是令人寻找民族之根,疏通民族血脉、继承民族传统的必须。
保护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保护工作的回顾:一,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一)中国古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官方,中国古代由官方组织编纂的各种大型类书、丛书,对于整理和保存中华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2.文人学者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中国现代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
1.五四时期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
五四前后,中国文化界开始有组织的进行民间文学、民俗的搜集。
现代民俗运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
中国现代民俗运动的蓬勃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解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
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全面的、整体性的保护阶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究实效”。
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1传承主体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的口传心授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重要的渠道,目前我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遍,高龄化不少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多年迈体弱。有的身怀绝技但未能传给后人就已离世。这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临绝境。
对困境的解决方法: 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是核心,是灵魂。传承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因此,对传承主体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
2.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需要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传承主体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自觉抓好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传承主体要以开阔的胸襟认真履行好传承的职责与义务。
3.发挥各级各类保护主体的作用,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各级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责任,政府不仅要投入保护经费,而且要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关系,制定政策法规、保护规划和实施意见,监督落实工作任务。
4.历史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积累,是人民群众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与结晶。在新的历史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