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__抗感染药课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抗感染药 你知道有哪些名人受感染而死亡的名人吗?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死于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而死!!(什么是败血症) 雪莱(英国诗人):死于肺结核!!(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概述: 抗感染药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引起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药物。自发现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以来,抗感染药物发展很快,在临床各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章将讨论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抗结核病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和其他抗菌药。 一、磺胺类药物的发展、结构、命名和分类 (一)发展:最早应用于临床的合成抗感染药 磺胺类药物的母体为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SN),最早是合成偶氮染料的中间体,1908年已经被合成,但当时无人注意到它的医疗价值。直到1932年,多马克发现含有磺胺结构片段:百浪多息),可以使鼠、兔免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感染,并次年报告了第一例用百浪多息治疗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极大兴趣。 磺胺类药物发展极为迅速,短时间内合成了大量苯磺酰胺衍生物,并进行了抗菌活性的筛选工作。 据1950年统计,合成的磺胺类药物已达6000多种,在临床上使用的约有20多种,如磺胺嘧啶、磺胺醋酰钠、磺胺噻唑等。 1951~1958年又合成了磺胺甲恶唑、磺胺索嘧啶等溶解度高、毒性较低的药物。 (二)结构、命名和分类(熟) 磺胺类药物的结构通式如下: 命名: 以对氨基苯磺酰胺为母体进行命名,通常冠以“磺胺”,其后接N1取代基的名称。 分类: ◆根据临床感染部位不同,磺胺药通常分为三大类: 局部感染用磺胺 肠道感染用磺胺药 全身性感染用磺胺药 ◆根据药物在体内作用时间长短又可分为三类 : 短效磺胺药如磺胺异恶唑 中效磺胺药如磺胺嘧啶SD 长效磺胺药如磺胺甲氧嘧啶 二、磺胺类药物的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一般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难难溶于水,可溶于丙酮或乙醇;具有一定熔点。 (一)磺酰胺基的性质: 1、酸性:磺酰胺基上的氢呈酸性,其酸性大小受取代基的影响,如为吸电子的杂环或酰基,酸性增强。 由于磺胺类药物的酸性较碳酸H2CO3弱,其钠盐的水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析出沉淀,因此配制其钠盐注射液的注射用水须煮沸放冷后再用,另外临床使用时避免与酸性药物配伍。(因为钠盐为碱性) 2、重金属离子取代反应 N1上的氢原子,可被金属离子(如铜、银、钴等)取代,生成不同颜色的难溶性沉淀,可用于鉴别。 其铜盐沉淀随取代基R的不同颜色不同,并伴有颜色变化过程。 请问SD的铜盐沉淀是什么颜色呢?SMZ呢?你能区别这二个药出来吗?(重点) SD:黄绿色;SMZ:草绿色 (二)芳香第一胺的性质 1、弱碱性:碱性比苯胺弱,与盐酸形成的盐不稳定。 2、自动氧化反应: 游离磺胺一般不易发生自动氧化,而其钠盐易发生氧化,氧化产物多为偶氮化合物和氧化偶氮化合物。 其钠盐注射液需加0.1%硫代硫酸钠溶液作为抗氧剂,安瓿内充惰性气体N2,应盛于遮光容器内密封保存。 3、芳香第一胺反应:重氮化偶合反应,在盐酸酸性中,与亚硝酸钠作用,可进行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再与碱性β-萘酚偶合生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可作鉴别。 4、与芳醛缩合反应:芳香第一胺能与多种芳醛(如香草醛CHO)综合成具有颜色的希夫碱。 席夫碱主要是指含有亚胺(-RC=N-)的一类有机化合物,通常希夫碱是由胺和活性羰基缩合而成 三、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 (一)作用机制(重点) 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二氢叶酸原料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取代PABA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使细菌不能合成二氢叶酸,导致细菌生长受阻而产生抑菌作用。 因为对氨基苯甲酸离子与磺胺类药物分子中的对氨基苯磺酰胺形状、大小、电荷分布十分近似的缘故。 抗菌增效剂(记)是与抗菌药配伍使用后,能增强抗菌药抗菌活性的药物。 甲氧苄啶(TMP)是在研究抗疟药的过程中发现的药物,为广谱抗菌药。其作用机制为可逆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影响细菌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二)构效关系(熟) 1、对氨基苯磺酰胺是药效的基本结构,而且苯环的两个取代基必须互为对位。 2、在苯环上的其他位置引入任何基团,或苯环被其他杂环代替时,均可降低或丧失抗菌作用,说明苯环对于这类药物作用的专属性比较高。 3、芳香第一胺是抗菌活性的必须基团,如N4胺基上的氢被取代,则必须在体内代谢成芳香第一胺才有效。 4、N1上的氢单取代活性增加,抑菌作用多较磺胺强。以噻唑、恶唑、嘧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