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尿症2013.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苯丙酮尿症 (PHENYLKETORURIA,PKU) 目的要求 1、掌握苯丙酮尿症临床表现及诊断。本病的治疗措施 2、了解苯丙酮尿症的病因,遗传方式及发病机理 前言 苯丙酮尿症是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致 患儿排出大量的苯丙酮酸等异常代谢产物 PKU是氨基酸代谢障碍中常见疾患,同时也是治疗最成功的疾患 早期诊断、合理饮食是挽救患儿的关键 发病率1/6000-1/25000,我国发病率约1/11000,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全国每年约有1500-2000名患儿出生 一、病因 由于酶缺乏或不足,造成苯丙氨酸不能按正常代谢途径转变成酪氨酸,使苯丙氨酸及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蓄积,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 苯丙氨酸 合成蛋白质 酪氨酸 苯丙酮酸 转氨酶 苯丙氨酸羟化酶 苯乳酸 苯乙酸 对羟基苯乙酸 二、发病机理 酪氨酸 苯丙酮酸 苯乙酸 苯乳酸 苯丙氨酸 苯丙氨酸羟化酶 四氢生物蝶呤(辅酶) 甲状腺素 多 巴 多巴胺 黑色素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转氨酶 发病机理 鸟苷三磷酸 三磷酸二氢新蝶呤 6-丙酮酰四氢蝶呤 四氢生物蝶呤 (BH4) 鸟苷三磷酸环化水合酶(CTP-CH) 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6-PTS) 二氢生物蝶呤 (BH2) 二氢生物蝶呤还原酶 (DHPR) 苯丙胺酸 酪氨酸 BH4缺乏 酪氨酸 多巴胺 色氨酸 5-羟色胺 × × × 三、临床表现 出生时一般正常,通常在3-6个月时初现症状,1岁时症状明显。 主要表现:智能低下、惊厥发作、色素减少 (一)神经系统: 智能发育落后最为突出,智商低于正常 行为异常:兴奋不安、多动、忧郁、孤僻 癫痫小发作,少数呈现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 BH4缺乏型: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早且严重:常见肌张力减低、嗜睡和惊厥;不经治疗常在幼儿期夭折。 (二)外观:毛发、皮肤和虹膜色泽变浅。湿疹较常见。 (四)尿液、汗液有鼠尿臭味。 四、诊断 本病为少数可治性遗传代谢病之一。应力求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避免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性损伤。由于患儿症状出现较晚,因此,必须借助实验室检测。 (一)新生儿期筛查 对象:每个出生哺乳72小时后的新生儿。 方法:Guthrie细菌生长抑制试验半定量测定。 给新生儿喂奶类2—3日后,用厚滤纸采集末梢血液晾干后送检。 当苯丙氨酸含量超过正常2倍时0.24mmol/L(4mg/dl),应复查或采集静脉血进行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定量测定。 (二)血浆苯丙氨酸生化定量: 血苯丙氨酸浓度超过1.2mmol/L(20mg/dl)可确诊。 (三)尿三氯化铁试验和2,4二硝基苯肼试验: 用于较大儿童的筛查 常用三氯化铁试验,如果尿中苯丙酮酸增多,则立即出现绿色反应为阳性。2.4-二硝基苯肼试验可测尿中苯丙酮酸,黄色沉淀为阳性。 (四)尿蝶呤分析:应用高压液相层析测定尿液中新蝶呤和生物蝶呤的含量,可以鉴别各型PKU。 (五)DNA分析:目前对PAH、PTPS、DHPR缺陷可行DNA分析,可进行产前诊断 五、治疗 诊断一旦肯定,应立即给予积极治疗,主要是饮食疗法,治疗开始时年龄愈小效果愈好 (一) 饮食控制 适应症:典型PKU以及血苯丙氨酸持续高于1.2mmol/L(20mg/L)的患者 原则:限制苯丙氨酸摄入,提供低苯丙氨酸饮食 方法:(1)低苯丙氨酸饮食: 苯丙氨酸需要量: 2个月以下 50 -70mg/kg.d 3-6个月 40mg/kg .d 2岁 25 - 30mg/kg .d 4岁以上 10 -30mg/kg .d 婴儿期:低苯丙氨酸奶粉 幼儿期:低苯丙氨酸食谱(淀粉类、蔬菜、水果)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