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复习专题】第15辑:文学类文本阅读教考融合专练2-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梳理与训练.pdf

发布:2025-03-30约2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语文复习专题】第15辑:文学类文本阅读教考融合专练2-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梳理与训练

第15辑:文学类文本阅读教考融合专练2

目录

01杭江之秋

主观题:课内篇目《故都的秋》

9。本文与《故都的秋》的结尾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02生死场(节选)

主观题:课内篇目《祝福》

9.鲁迅在《萧红作〈生死场序》中指出:“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增加了不少明丽

和新鲜。”本文中的“王婆”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同时代贫穷妇女的代表,请比较这两个形象,

谈谈小说的“明丽和新鲜”体现在何处。

03翻浆

主观题:课内篇目《百合花》

◎《百合花》两次写到馒头:通讯员回部队时,给“我”两只馒头,说是“给你开饭了”;在通讯员牺

牲后,新媳妇给他缝衣服上的“破洞”,“我”无意中摸到那两只馒头。而本文也两次写到搭车人的袋子

和鬃绳(见文中画线处).两篇作品都这样安排细节,其作用有何异同,请作概括和分析。

04.到梨花屯去

主观题:课内篇目《百合花》《哦,香雪》

客观题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值得玩味,它不像《百合花》那样具有象征意义,但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都交织于

“到梨花屯去”的路上。

B。本文以评述故事开篇,意在引发读者阅读和思考,而不像《百合花》那样,开篇点明中秋节,为小通

讯员在这一天牺牲设伏.

C.本文和《百合花》都属无冲突的诗意小说,前者侧重描写谢赵二人的和解,后者侧重描写新媳妇

和通讯员美好的第二次相见。

D.本文首尾两度写沉默,前后呼应,强调沉默中含有深意;《百合花》四写衣服上的破洞,通过细节

多侧面展现了通讯员形象.

主观题

本文与《哦,香雪》都有多处景物描写。请比较文中画线处景物描写与《哦,香雪》中如下景物描写,

1/17

第1页共17页第1页共17页

【语文复习专题】第15辑:文学类文本阅读教考融合专练2-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梳理与训练

分析其功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

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

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

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

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

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

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漾漾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

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

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

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

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

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

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

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