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教材分析的几个视角_吴立宝.pdf
36Vol.36(2016)
第卷(2016年)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23期第39-42页TheoryandPracticeofEducationNo.23P39-P42
教材分析的几个视角*
112
■吴立宝,王光明,王富英
摘要:教师对教材的多视角解读和分析,是正确理解“理想的课程”、深刻领悟“正式的课程”、合理设计和实
施“运作的课程”、优化学生“经验的课程”的关键环节。教师从学科知识、学生学习、现实生活、评价、文化五个视角
分析教材,能够促进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进一步增加教材的附加值。
关键词:教材分析;中小学教材;学科知识;学生学习;现实生活;评价;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6)23-0039-04
I.J.Goodlad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划分视角解读和分析,是正确理解“理想的课程”,深刻领悟
为五种不同的课程形态: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正式的课程”,合理设计和操作实施“运作的课程”,优
1
〔〕
悟或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我国中化学生“经验的课程”的关键环节。教师只有充分挖掘
小学教材将“理想的课程”具体化,经国家基础教育课出教材的隐性价值,才能作出更好的教学设计,上出更
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定,属于“正式的课程”,它是加精彩的课。教师可以从学科知识、学生学习、现实生
连接国家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枢纽,活、评价和文化五个视角来分析教材。
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每一本教材都是编写者一、学科知识的视角
集体智慧的结晶,教材内容结构与编排顺序经过反复教材是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教师课堂教
论证,例习题经过精挑细选与千锤百炼,语言字句经学的“应然”内容。这些“应然”内容的核心正是学科知
过反复推敲与斟酌,图表(画)经过精心设计与加工。识,它决定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从学科知识的
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先将“正式的课程”,设计转化为视角分析教材,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个人“领悟或理解的课程”,再通过课堂师生教与学的一是要区分教材的知识类型。教材中的学科知识
双边活动转化为“运作的课程”,最后形成“经验的课是由概念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
3
程”。在“正式的课程”转化为“经验的课程”的过程中,〔〕
识四部分构成,其中概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是教
“领悟和理解的课程”是课程转化的关键。教师是“领材中学科知识的骨架,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是教
悟和理解的课程”的主体,发挥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材中学科知识的灵魂。教材的概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
作用。识是以一定的逻辑结构来表征的,方法性知识和价值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这法,那法,不会钻研教性知识暗含其中。不同知识类型对儿童认知策略的发
2
〔〕
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