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联合医院.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進針過程有 鬆軟→硬韌→突破→鬆軟的感覺,故術者在施術過程中運針手法不宜過重,應根據不同的手感來決定進退針,以免發生危險 施術時病人以俯坐位或仰臥位為好,這樣不僅有利於術者的針灸 操作,而且有利於預防暈針情況的發生。一般而言,該穴的針刺深度為0.5-1寸左右,達到l.5寸時則不可再深刺,否則就有刺中迷走神經的可能(迷走神經的位置較深,正常情況下不容易刺到),從而著致嚴重的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強。 ? 由於啞門穴的上方深面有延髓等重要結構,故為了預防刺傷延髓的事故發生,進針時針尖千萬不可朝向鼻尖的方向,而以向口唇方向最安全。其次,要嚴格掌握進針的深度,臨床實踐中以進針一寸左右最宜,最深不能超過1.5寸(體形瘦長者在此尺寸時已刺到硬脊 ).此外,術者還要細心體會針下的手感,根據不同的感覺來決定近針或退針(一般進針過程中會有 鬆軟→堅韌→突破→鬆軟的感覺),以免發生危險。 ? 需注意針刺的深度與角度 一般可直刺0.5-0.8寸,千萬不可過深 針刺過深可能刺穿胸膜頂及肺尖 在留針的過程,病人不得隨意改變體位,以免針體在肌肉的牽拉收縮下隨之活動而傷及肺臟, 最後盡可能讓其在診間休息15-30分鐘再走,觀察其各種不適的情形 氣胸的發生,主要為術者操作不慎,或缺乏經驗進針過深所致,故預防的關鍵在於術者針刺肺臟投影區內及其周圍的輸穴時,一定要嚴格掌握針刺的深度,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如病者的體位、胖瘦及穴區局部解剖等) 其次,施術過程中手法不宜太重過強,不應反覆提插、捻搗,直刺不要留針,也不要在針上拔罐(肺氣腫患者尤須注意),若需用溫針時術者應一手扶住針體,一手捻上艾炷,以防止針體深移 出針後要注意觀察,凡懷疑有氣胸可能者,應及時給予確診和處理,既不能隱瞞,也不能存有僥倖心理,以免延誤治療;最後,初學者應盡量少選背部輸穴,可用遠道取穴法代之,若一定要使用肺臟投影區內及其周圍的穴位,則要小心謹慎。 ? 為了預防針刺損傷於胃,臨床操作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當選擇腹部輸穴時,以仰臥位為最佳,這樣不僅患者能放鬆腹肌,且利於長時間保持體位,術者亦便於施術,容易體會針刺深度和感應 針刺時多用28~30號2寸毫針,盡量不選用芒針或粗針;進針時要掌握好針刺深度,應限制在腹膜壁層以上的各層組織之中,此時即使未出現針感或針感不強,也只應在腹壁各層間緩慢提插捻轉,或停針候氣之後再行操作 ? (腹部針感特點是,當針尖刺入肌層後,即有沉重之感,略加操作便現酸脹,如深刺至腹膜壁層,患者即感疼痛,呈向外放射樣刺痛,術者手感如針尖觸及一堅韌之膜,則不宜再深刺,可輕輕作小幅度提插,略將針退出0.1寸左右;如有突然的落空感,則說明針尖已進入腹腔,則應立即退針至腹壁層) 最後,要因人施針,如有胃潰瘍、胃炎等疾病的患者,應檢查是否已有穿孔存在,針刺手法也不可過重過猛;有腫瘤時,應檢查腫瘤的大小和位置,以及與腸胃的關係;有過腹部手術的病人,應考慮是否有粘連存在;在飽食時或急性胃擴張等情況下,應盡量少選或不選胃區穴位,對必須選擇的穴位,宜嚴格遵守操作常規施術。 儘管針灸術是比較安全且無毒副作用的,為其他藥物療法所不及。然而,如果針灸臨證施治不遵循一定的條件,那麼極易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這就是所謂『針灸意外』,輕者會給病者遺留一時的不適增加痛楚;重者則能導致病者終身殘疾,甚至立斃人命,因此努力防止各種針灸意外的發生,已逐漸成為各級醫生應予高度重視的問題 一:林昭庚 中國醫藥學院 針灸臨床處方參考手冊之研究 二:倫新 榮莉 針灸意外案例選析 知音出 版社 中華民國95年四月 三:王曉明 金元正幸 中澤寬元 人體經穴地圖 楓書坊 2008 3月 * * * * * * * * * * * *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陽明院區中醫科 針灸的併發症常與醫師的專業技術、病人當時的身體狀況及針灸器械的無菌操作步驟等有關,針灸常見併發症有下列幾種: 病人因針灸的刺激量過大,以及對針灸的恐懼緊張而造成,要讓患者有心理上的準備以避免暈針 突然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慌,短氣,冒冷汗,胸悶,精神困倦,脈象沉細,甚則出現四肢冰冷、神志昏迷、眼睛上吊、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 應立即停針,將針微微後退起出,頭低腳高,鬆開衣帶或胸衣,注意保暖 也應臥倒,或伏於几上,飲以熱溫水或熱茶,略臥片刻,輕者即可回復 手指重掐其人中、中衝並飲以熱湯或葡萄酒,以助其血液流通,當能迅予蘇醒 針刺人中、中衝、內關、足三里, 再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 並嗅以通關散(細辛、皂角各等分,共為細末),取嚏, 或行人工
显示全部